白春育,著名的体育史学家、教育家。青年时代曾是我国著名的田径及多项球类的优秀运动员,蒙古族。上世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曾多次打破铅球、铁饼和标枪等项目的全国纪录,曾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副主任,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医学教育政府特殊津贴。

生平简介

白春育(1914 —— 2005)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中国著名体育史学家、教育家

大 连 医 科 大 学 资 深 教 授

白春育于1914年出生于吉林省永吉县,蒙古族。

在1932和1934年,白春育曾两次代表北平市(现北京市)参加了第16届和第18届华北运动会。在田径比赛中,他以优异的成绩打破了男子铅球项目全国纪录及铁饼、标枪的全国纪录,因此获得了田径项目男子个人总分第一名。在这段时期,白春育还曾多次入选北平市(现北京市)男子排球队并担任主力队员。在上述两届华北运动会上,白春育为北平市(现北京市)夺得男子排球冠军立下汗马功劳。

打破纪录

白春育于1934年在第18届华北运动会上所创造的12磅铅球全国纪录,成绩是14.292米。这项纪录保持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直无人突破。

曾任教学校

1938年,白春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日本体育大学。

1939年任北京国立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讲师、副教授。

1945年任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校址设在北碚区)教授。

1948年任国民政府武汉军官学校体育系教授兼运动技术部主任。

1950年任大连医科大学体育教授兼体育教研室主任;

当选为大连医学院院务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任社会职务

1953年当选为中国田径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1953年始至文革之前,在多届全国、东北大区及辽宁省田径运动大会,担任竞赛委员会主席、副总裁判长、田赛部裁判长等职务。

1954——1980年(文革期间除外),白春育教授在大连医学院创立并主持开设运动医学课程,在此同时主持编撰了相关内容(包括医疗体育、医务监督等)的系列教材。

1956年受聘为辽宁省高等学校体育协会顾问。

1957年获得首批田径项目国家级裁判员称号。

在十年文革中,白春育教授同全国所有的高级知识分子一样,也遭受到了及其错误的不公正待遇。1979年,上级组织部门将白春育在文革中被诬蔑的所有不实之词予以全部撤消,在政治上给予彻底平反;职称、级别和所有待遇得以完全恢复。

曾撰写著作

1977年参加了《中日体育词典》的编审工作。

1980年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特约编辑

1981年受聘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副主任。

1982年被聘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辽宁省田径协会副主席。

1984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史学会理事、副理事长;

受聘为美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体育卷》中文版简编本编审;

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学校体育理论硕士研究生导师;

受聘为《学校体育》杂志编委会顾问。

1985年受聘为《中国近代体育史》编辑委员会副主编并参加具体的编写和审改工作。

1987年荣获大连市《老科学家荣誉证书》和奖杯;受聘为大连医科大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医学教育政府特殊津贴。—— 据中共中央【1991年6月9日 中发(1991)10号】文件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给全国10000名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白春育教授于2005年5月1日在大连病逝,享年91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