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Hunt在1971年的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该领域开始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定义

国外研究定义

在国外的研究中,旅游形象通常被定义为人们对于某个地方的整体印象,这种印象是由多个旅游产品和因素共同塑造的。J.D.Hunt认为旅游地形象是人们的主观印象,这些印象会影响他们的旅游决策。Seyhmus Baloglu等人则强调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者的态度体现。Martin Selby等人区分了朴素形象和再评估形象。Martina G. Gallarza等人构建了一个基于旅游者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模型。多数研究都聚焦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

国内研究定义

在中国,旅游形象有不同的称呼,包括旅游形象、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区形象等。张建忠认为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地区各方面旅游要素的综合感知。邓明艳指出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总体印象。黎洁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成因素。廖卫华认为形象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认知总和。总的来说,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公众对旅游地的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体现了旅游地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情况。

参考资料

魏宝祥-中西方旅游目的地形象比较研究述评.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24-11-01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 .百度文库.2024-11-01

旅游目的地形象.公务员之家.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