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滨菊(Leucanthemum maximum (Ramood) DC.),菊科滨菊属,是两年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被中国引种栽培。
大滨菊根状茎直立,分枝较少,植株高度通常在40至110厘米之间,表面光滑没有绒毛。基生叶呈披针形,叶柄很长。茎上的叶子呈线形,比基生叶稍短,没有叶柄。花序为头状,单独生长在茎的顶端,花瓣洁白呈舌状,有香气。管状花则呈黄色,花期长达5个月左右,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适宜生长在阳光充足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园田土、沙壤土、微碱或微酸性土均能生长。15至30℃的温度最为适宜。
大滨菊中的“滨”与“宾”同音,有真诚与友爱的寓意,常被用来比喻朋友间坦荡真诚的友谊。
形态特征
多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70厘米,全株光滑无毛。茎直立,不分枝或自基部疏分枝,被长毛,叶互生,长倒披针形,基生叶长达30厘米,上部叶渐短,披针形,先端钝圆,基部渐狭,边缘具细尖锯齿。
头状花序,单生枝端,直径5-8厘米。舌状花白色,舌片宽,先端钝圆;总苞片宽长圆形,先端钝,边缘膜质,中央多少褐色或绿色。瘦果,无冠毛。花、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境
性喜阳光,适生温度15至30℃,不择土壤,园田土、沙壤土、微碱或微酸性土均能生长。耐寒性较强,耐半阴。
分布
原产欧洲。中国新近引种栽培。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选择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园田土,沙壤土、土壤中性稍偏碱,用腐熟的羊粪作基肥。栽前对土地进行深翻暴晒,消灭病菌孢子,并除去禾本科杂草,基肥随翻地时翻入,土壤保持一定湿度,且耙平。
适时栽种:温度高时栽植,容易提早发芽,影响花期和花质。结合分株进行栽植,栽植前去除枯枝、烂叶、病枝、杂草。栽植深度7-8厘米,栽植过深,影响翌年春季萌发,过浅会造成当年秋季风干。开沟或挖穴栽植,栽植后埋好,压实。株行距40×60厘米,栽植密度一般为42株/平方米。栽植后浇1次透水。
浇水:入冬前栽植后,浇足定根水保持土壤湿度。萌芽出土后浇水量须充足而均衡,当植株现蕾后可适当加大浇水量,掌握好气温低少浇水,气温高多浇水,保证植株的观赏价值。浇水宜于上午9时前或下午8时后。
施肥:根据大滨菊生长习性,生长期每月施氮、磷、钾均衡的稀薄液肥1次,严格控制氮肥用量,避免花期推迟,在稀薄的饼肥水中加入0.2%的磷酸二氢钾。对于开花较早而花又较小的植株,为使其多发枝、多开花可进行基部采枝,以扩株增蘖。
光照:大滨菊喜光照,在栽植地点,清除影响光照的障碍物,确保大滨菊接受足量的光照。
繁殖方法
多用分株、播种和插繁殖,以分株和扦插繁殖为主。分株繁殖比较容易,且成活率高,一年生大滨菊第2年分株,1墩可以分成10-15株。分株原则是地上部停止生长、有枯萎表现时分株较好。
分株按1芽1株的原则分株。选择健壮、发育较好的芽进行分株。分株时不伤芽,分株与栽种同时进行。
大滨菊主要通过分株、播种和扦插繁殖,以分株和扦插繁殖为主。分株繁殖简单且成活率高,一年生大滨菊第2年分株,1墩可以分成10-15株。分株原则是地上部停止生长、有枯萎表现时分株较好。分株按1芽1株的原则进行,选择健壮、发育较好的芽进行分株。分株时不伤芽,分株与栽种同时进行。
用途
大滨菊花朵洁白素雅,株丛紧凑,适宜花境前景或中景栽植,林缘或坡地片植,庭园或岩石园点缀栽植,亦可盆栽观赏。园林中多用于庭院绿化或布置花境,花枝是优良切花。此外,大滨菊也可作为鲜切花使用,是城镇绿化、美化环境的植物。
病虫防治
大滨菊病虫害危害相对较少,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强。
病害:叶斑病和茎腐病,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
虫害:盲蝽科和潜叶蝇,用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杀。
参考资料
七彩花田—空港经济区的城市绿廊,与你相约浪漫花海.天津港保税区.2024-04-03
大滨菊.沙湖公园.2024-03-30
探寻植物多样性之美|初夏,我们身边那些绚丽多彩的草本花卉.湖南省植物园.2024-04-03
南湖公园里盛开的大滨菊_邯郸新闻网.邯郸新闻网.2024-08-05
大滨菊.中国自然标本馆.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