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尖吻鲨(学名:Cretoxyrhina),旧译白垩刺甲鲨、金厨鲨,是生存于白垩纪的一种大型史前鲨鱼。
形态特征
白垩刺甲鲨可以长达7.5米,比现今的噬人鲨还要大。白垩刺甲鲨的牙齿长达7厘米,弯曲,边缘光滑,表面有一层很厚的珐琅质。在肯萨斯州尼奥布拉拉白垩层(Niobrara Chalk)所发现的白垩刺甲鲨标本显示,它们的外观像现今的大白鲨。尾鳍显示它们是一类很活跃的鲨鱼,可以游得很快。
生活习性
白垩刺甲鲨是它们生存时期最大型的鲨鱼,属于海洋中主要的掠食者之一。化石纪录显示它们猎食多类水生动物,如沧龙科、蛇颈龙亚目、剑射鱼及原盖龟科。
主要特点
在白垩纪晚期,刺甲鲨是海洋中体积最大的鲨鱼,也是最令对手生畏的捕食者之一。它的昵称为“金厨鲨”,能用象厨房刀具一样的满嘴利齿,将猎物切成薄片或小块。
由于鲨鱼是由软骨构成,并不能完全陈腐成为化石,人类所知大都来源于其茂密坚硬的牙齿。刺甲鲨的牙齿光滑且呈弧状,长度超过2英寸,撕咬痕迹和齿内猎物骨残留表明它吞噬猎物时非常野蛮凶残。从保留至第四纪为数不多的金苏鱼软骨组织来看,它们的身长可达24英尺,与现代的噬人鲨相近。尽管本身凶猛,刺甲鲨仍沦为更巨大的沧龙属的猎物,残留的腐肉则是当时小型鲨鱼佛氏虎鲨的美味。
刺甲鲨的牙齿永远也掉不完,这和它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它不仅吃肉,而且会连着骨头一起吃下去。并且如果有不能消化的食物,刺甲鲨会直接以呕吐的方式将其排出体外。白垩刺甲鲨一生能长出超过10000颗牙齿。
“金厨鲨”也就是白垩刺甲鲨体型大小比第三纪与第四纪的大白鲨高20%-30%。它长达6米~8米,最大体型可以达到9米多,它同时用起伏的身躯和像鳍一样的脚游泳,敢于攻击各种大小的史前沧龙属,也是当时海洋霸主沧龙成长过程中最需要警惕的敌手之一,尤其是对10米以下的沧龙威胁巨大。8-9米白垩刺甲鲨会主动攻击大型沧龙。
值得注意的是,古生物学家还发现了至少属于白垩刺甲鲨已矿物化的皮肤---带有齿状的皮肤化石。
物种学史
白垩刺甲鲨是由路易士·阿格西(Louis Agassiz)于1843年命名。后来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H. Sternberg)于1890年在美国肯萨斯州发现了一个最为完整的标本。这套标本包含了差不多完整的脊椎及超过250颗牙齿,估计长度达20尺。查尔斯将之命名为Oxyrhina mantelli。
还发现了更多白垩刺甲鲨的标本。其中一个是于1891年由乔治·史登柏格(George Sternberg)所发现,并存放在慕尼黑博物馆。这个标本估计也有20尺长,但因二次大战轰炸而遭受破坏。
从发现所知,白垩刺甲鲨生活于全球的远洋及海岸,包括当时中生代北美的西部内海。堪萨斯州是地球上能让人类看到为数众多的鲨鱼牙齿化石,化石收集者Mike Everhart于堪萨斯州西部收集了过百颗白垩刺甲鲨牙齿化石,显示这种鲨鱼是该地域是非常繁盛。Mike Everhart把这种鲨鱼命名为'Ginsu Shark',因为这种鲨鱼长有刀型内湾的牙齿(长2寸),类似现今噬人鲨,牙齿带有平滑的切边,但较为宽阔,笨重,齿冠被包上很厚的珐琅质,这种牙齿适合捕食大型,活动力强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