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琮(?-690年)是唐朝宗室大臣,出生于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他是李世民的孙子,纪王李慎的次子。李琮最初被封为义阳郡王,并历任归州、檀州刺史,最后担任沂州刺史。然而,在垂拱年间,他遭到武则天的迫害,家人被迫迁往岭南地区。在神龙革命后,李琮的官爵得到恢复,并进行了改葬。他被追赠为陈州刺史,并陪葬于昭陵。《新唐书》中还记载了一个关于李琮的灵异故事,描述了他的兄弟们在桂林市遇害后的神秘失踪和后来的寻找过程。李琮的陵墓最终在洛南洲被找到,并被护送回京。李隆基追赠他为陈州刺史,并有一位名叫张说的人撰写了《赠陈州刺史义阳王神道碑》。

人物生平

编辑

义阳王李琮,李世民孙,纪王李慎次子。李慎七子,李续与李秀最知名。李琮为义阳郡王,历任归州、又守檀州、沂州沂州刺史。与弟弟楚国公李睿、遂州长史襄郡公李秀、广化郡公李献、建平郡公李钦等五人,垂拱中并遇害,家属徙岭南。神龙初,追复官爵,令以礼改葬。赠琮陈州刺史,陪葬昭陵

家族成员

祖父:李世民,唐太宗文武圣皇帝

父亲:李慎,太子太师、贝州刺史、纪王

哥哥:李续,东平郡王

弟弟:楚国公李睿、遂州别驾襄郡公李秀、广化郡公李献、建平郡公李钦

儿子:李行远,李行芳,李行休,洪州都督河南省太守

妹妹:李楚媛,东光县主

曾外孙:杜甫唐朝诗人

轶事典故

始,李琮与二弟同死桂林市开元四年,李行休请身迎柩。既至,无封树,议者谓不可复得。李行休归,地布席以祈。是夜梦王乘舟,舟判为二。既而适野,见东洲中断,乃悟焉。又灵堂锁一夕茎自屈,管上有指迹,一奇二并。使卜人之,曰:“屈,于文为尸出;指者,示也;一奇二并,三殡也。先王告之矣。”乃趣其所,发之如言,而一节独阙。行休号而寝,梦琮告曰:“在洛南洲。”明日,直殡南得之。于是以三丧归,陪葬昭陵,赠琮陈州刺史

墓志铭

赠陈州刺史义阳王神道碑

昔高祖之起唐侯,革隋命;李世民之威四海,正万邦。作藩帝家,用建王国。二十一族,尧之昭也;十有一宗,文之穆也。王讳琮,字某,刘恒之孙,纪王之子。龙种异品,凤毛秀色,仁义天启,德威日就,学无不探,艺无不究。故朱榑之,以爵推恩;周公之子,以才分政。总角封义阳郡王,弱冠拜归州刺史,又守檀州,又抚沂州熊仪之旧,荆人是惩;单于之冲,胡马自远;淮沂其乂,邦国不空。遭王运中微公司,投于南海,《书》称大去,悯失土之诸侯;《礼》不逃诛,议无辜之王子。某年月日,六道酷吏,于桂林之野,春秋五十。神龙之初,兴废继绝,追赠陈州刺史王生不得志,没受遗荣,信乎才之短长,不如命之丰约;德之轻重,不如艺之厚薄。有矣!

季札豫州刺史行休,羁旅,托身炎厉,藐是余庆,岿然独存。泣血上请,迎丧远裔。开元四年二月,至桂林市。王同气三人,往偕遇祸,殡殓无主,封树缺如。岁月茫茫,尽为野草。问邻母而失处,访樵童而莫识,议者以为不可复得,宜招魂而改葬。行休拊心苍昊,誓不徒还,乃扫亭馆,设地席,洁斋恳恻,觊乎幽报。遂频夜髴,曲示其端,梦鲁王乘舟,舟分为两;既而适野,见东洲中断,因忽悟焉:阴隐微明,率此类也。又灵堂锁茎,一夕自屈,管上有三指凹迹,一奇二并,其旁铁生文理,布列成卦。众骇其异,使善易者张法之,曰:“屈者于文为尸出,指者于义为指踪,一奇二并,三殡近阔。若引涡山之,可以察先王之心矣。“考梦协卜,定处克辰,以其月二十八日,于桂城东洲发见神柩,举体咸备,而一节阙焉。行休甚痛,惋若身毁裂,其夜,又梦王告在南洛州。厥明,直旧殡而南,十有九步,沙洲痕下,掘而得之,安合如故。他日,北郭之外并收二叔父焉,於是乎验蓍梦之有徵也。孑孑三,连归飞,遥遥百越,经途瞻叹,零桂人士,以为美谈。夫至孝潜通,精魄昭应,虚无之见,推步而有;窈冥之体,寻求而致:虽前志所详,未有幽感反覆,若斯之昭晰矣。以某年月日。陪葬于昭陵柏城,妃汝南郡周氏焉,礼也。

妃考曰驸马都尉、梁郡襄公,妣曰临川大长公主。宗周玄胄,大君自出,左右图史,循环法度,邦有好,室无偕老,以王之故,薨于掖宫。初永昌之难,王下河南狱,妃录司农寺,惟有崔氏女,屦布衣,往来供馈,徒行悴色,伤动人伦,中外咨嗟,目为勤孝。王之二子,配在巂州,及六道使之用刑也。长曰行远,以冠就戮;次曰行芳,以童当舍。芳啼号,抱行远乞代兄命,既不见听,固求同尽,西南伤之,称为死悌。君子谓勤孝者,仁之厚也;死悌者,友之难也;感神者,诚之至也。此三者有以见义阳这义方,贤妃之内训,继体之崇德。夫如是,淳美上归乎本朝,盛烈延耀乎邦族,安可阙而不饰,碑版无文而已哉!

铭曰:高邱白云,维尧大理白族自治州。函谷紫气,维周柱史。百代福流,千龄运起。富有海内,贵为天子。圣帝才子,于穆纪王。贤王胤,哉义阳。慎徽九德,九德有常。允釐三郡,三郡以康。明夷于飞,丹崖之下。梁木其坏,桂林市之野。不识阡陌,无存松。于以求之,人无知者。哀哀孝子,眷眷灵梦。语妙常阁,文微甄仲。南洛占从,东洲亿中。旧移徧,新棺改赠。既克返葬,亦附山陵。卜去其吉,神心允凭。人非地是,迹谢名称。青青松柏,不显不承。

参考资料

新唐书 卷八十 列传第五.国学导航.2016-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