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斯卡·什佳夫尼察(Banská Štiavnica)是斯洛伐克中部的一个城镇,位于喀耳巴阡山新月区内,什佳夫尼察山脉中心地带矿藏丰富的火山群地区。这个城市四周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格兰泽堡旧城,什佳夫尼察、斯提诺城堡等。公元12世纪既为人所知,历史上起了防卫,宗教,政治功能。是采矿和工业中心。1993年12月11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班斯卡·什佳夫尼察拥有超过10,000人口,是一个完全保留下来的中世纪城镇,位于一个古老火山塌形成的巨大火山口中,由于其规模,这个火山口被称为什佳夫尼察山脉。
历史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的命运与其丰富的银矿资源开采密切相关。根据挖掘的证据,这个地点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第一个矿业定居点由凯尔特人在公元前3世纪建立,这里可能是凯尔特科蒂尼部落的居住地。罗马作家提到了科蒂尼人的采矿活动,他们曾居住在今天的斯洛伐克中部,直到被罗马在马尔科曼尼战争中驱逐到潘诺尼亚。这个地点也被早期的匈牙利人所居住,10至11世纪这里有一个古老的匈牙利山地堡垒。这个地点早在1156年就被称为“矿工之地”。当地的斯拉夫人口将山谷中的定居点命名为“什佳夫尼察”(酸性溪流),而山上的定居点(利戈塔瓦霍拉,或格兰岑贝格 - 闪亮的山)被称为“班尼亚”(矿山)。1255年首次记录了单一的通用名称“斯凯布尼兹班纳”。13世纪开始,技艺娴熟的德国定居者加入了当地的斯拉夫人口。他们将当地的名称改编为德语的“谢姆尼茨”。班斯卡·什佳夫尼察于1238年获得王室城镇地位,成为匈牙利王国最早的城镇之一。
瓦兹拉夫二世(1283-1305年在位)统治时期,该地区成为工业兴旺繁忙地区。其后,库特纳霍拉成为城市规划开发的最终目标。该地区进行了货币改革,1300年建立了一所新造币厂,货币改革后在此为布拉格政府铸造格罗森硬币。瓦兹拉夫二世统治时期还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西妥修会修道院。15世纪随人口密度增长,城市也达到了空前繁盛。匈牙利阿尔伯特国王去世后爆发的一场战争导致该地严重衰落。以后重建的纪念建筑有教堂,市政厅,三一广场。1525-1526年发生的矿工暴动加速了15世纪末就已开始的衰落。1526年莫哈奇战役匈牙利人被击败后,土耳其人占领了这座矿业城市,将分散的房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防卫系统。1627年采矿中发射药的采用使地表矿藏很快枯竭,不过这个问题很快得以解决。18世纪班斯卡-什佳夫尼察作为欧洲采矿业中心,获得了繁荣。1762年,在此地建立了矿业学院。接踵而至的是一系列建筑,包括大量巴洛克建筑的兴建。19世纪末该地区停止了采矿活动。1919年矿业学院迁移到匈牙利,这表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作为这一行业的重要代表地位的最终结束。
城市结构
城市就建立在采矿点上。市区布局适应了当地的复杂地貌。城市街区在河谷地段最集中,围绕三一广场向四周开放发展。大多数矿工居住的房屋,按不同高度修建并利用街道分隔开。
城市景观既有文化内涵又富于工业特色,除了重要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传统纪念建筑之外,主要由15到17世纪建造的大量民居构成。这些房屋连同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组成了三一广场的主要框架,并且围绕着各条隧道的入口。一座巴洛克式纪建筑,牌匾立柱占据在广场中央。大量工业建筑设施散布在市区各处;其中有隧道,水坝,运料槽,排水通道,储存库和通风设施。考古遗迹散布在这一地区的各个地方。
这一古迹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中世纪采矿中心并且以独特方式持续开采至现代的典范。由于采矿活动的终止和矿业学院的迁移,这个城市失去了主要的生存原因和正当的理由,所以变得非常脆弱。
人口统计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拥有10,674人口(截至2005年12月31日)。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93.9%的居民是斯洛伐克人,2%是罗姆人。许多人是卡尔帕特德意大利人的后裔,在该城镇的中世纪历史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宗教信仰构成为65%的罗马天主教徒,18.9%的无宗教信仰者,以及7.6%的路德宗信徒。
教育事业
该地的矿业学院由萨缪尔·米科维尼于1735年创立,是匈牙利王国的第一所矿业学校。从1763年开始,维也纳的宫廷管理局在玛丽亚·特蕾莎皇后的支持下,将学校改建为矿业学院。1807年,一所林业学院“根据弗朗茨二世皇帝的决定成立”;1848年,学校更名为矿业和林业学院,“世界上第一所技术大学”。1919年,在捷克斯洛伐克成立后,学院被迁至匈牙利的绍普朗。学院的学生传统(塞尔梅茨的学校传统)仍然延续在其继任者中,如米什科尔茨大学和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科技大学,以及绍普朗、谢克什费赫尔瓦尔和杜瑙乌瓦罗什的学院。
矿业和科技创新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不仅是历史上的采矿中心,也是矿业行业创新的主要中心。1627年,班斯卡·什佳夫尼察的一座矿山首次使用发射药,之后是法国的勒蒂约。为了排水淹没的矿井,当地科学家约瑟夫·卡罗尔·赫尔、马克西米利安·赫尔和萨缪尔·米科维尼在18世纪设计并建造了一个复杂的水库和渠道系统,被称为“塔伊希”。塔伊希不仅拯救了矿山免于关闭,还为工业化的早期阶段提供了能源。
特色景点
该城镇的中心是历史悠久的三一广场(斯洛伐克语:Trojičné námestie),由一座巨大的瘟疫柱所主导。该广场经常用于文化活动,并设有一个矿物学博物馆。两座城堡,所谓的“旧城堡”(斯洛伐克语:Starý zámok)和“新城堡”(斯洛伐克语:Nový zámok),已经改建为博物馆。露天矿业博物馆提供了一条长1.5公里(0.93英里)的地下矿井游览,可以追溯到17世纪。游客将在游览期间获得头盔、斗篷和灯。如果提前要求,也可以有英语、德语或匈牙利语的导游。另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古老矿井(斯洛伐克语:Glanzenberg)甚至更古老。这座矿井位于城镇中心的正下方,吸引了许多著名的访客,从约瑟夫二世皇帝到摩纳哥的阿尔贝二世王子。该城镇周围环绕着古老的人工矿业水库,被称为“塔伊希”。15至18世纪建造了六十座水库,以为蓬勃发展的矿业提供能源。它们通过一条长达100多公里(62英里)的渠道网络相连。这些非凡的历史遗迹现在主要用于休闲活动。
斯皮思城堡
斯皮思城堡是中欧中世纪最大的城堡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113年,当时是建在通往波罗的海重要贸易通道上的一座皇家城堡。历史上该居民点的第二部分是斯皮什卡卡皮图拉,建立时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教社区。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泽拉小村,这里有歌德式圣神教堂。教堂里面挂有精美歌德式绘画。
巴尔代约夫
巴尔代约夫是14世纪的歌德式城镇,以其保存完整的城堡和歌德式房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房屋为主要特点。15世纪建立的圣伊吉迪亚斯教堂和1505~1511年的市政厅都属国家级古迹。小城附近的巴尔代约夫保健中心,绿树环绕、景色宜人,其房屋代表19世纪时的建筑风格。附近有民间建筑博物馆,周围村落有许多17~19世纪。
大广场(Hlavnenamestie):是市中心最大的广场,中间是罗兰喷泉建于1527年是城里最古老的喷泉。广场旁的老市政厅(Stararadnica)建于1421年,1868年被辟为市政博物馆(Mestskémúzeum)。
主教宫(Primacialnypalac):在主教广场旁边建于1778-1781,曾为匈牙利大主教的官邸。主教宫内有仿造凡尔赛宫的镜厅。镜厅见证了欧洲历史上重要的事件,1805年拿破仑·波拿巴与神圣罗马皇帝在此签订“普莱斯堡和约”奠定了神圣罗马的结束。二层展出一些罕见的十七世纪英国挂毯。
教堂
在卡尔瓦利亚班斯卡·什佳夫尼察,有一个由耶稣会士于18世纪在奥斯特里山附近建造的一组教堂和小教堂。
姊妹城市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的姊妹城市包括:
瑞士的胡能贝格。
捷克共和国的莫拉夫斯卡特列博瓦。
波兰的奥尔什特内克。
斯洛文尼亚的普图伊。
匈牙利的绍普朗。
匈牙利的塔塔巴尼亚。
著名人物
乌尔里卡·巴比亚科娃,天文学家。
约瑟夫·卡罗尔·赫尔,匈牙利发明家和矿业工程师。
马克西米利安·赫尔,匈牙利天文学家。
德什·霍夫曼,摄影师。
安东·希基什,作家、外交家和政治家。
尼古劳斯·约瑟夫·雅克安,奥地利帝国科学家。
伊雷娜·卡涅娃,政治家。
安德烈·克梅特,科学家。
多莫科什·科萨里,匈牙利历史学家。
鲁多维特·拉奇尼,国际象棋问题作家。
MS大师,匈牙利画家。
萨缪尔·米科维尼,数学家、工程师和制图师。
亚历山大·皮图克,匈牙利国际象棋问题作家。
艾米莉娅·瓦沙里奥娃,女演员。
玛格达莱娜·瓦沙里奥娃,女演员和外交家。
安德烈·斯拉德科维奇,路德宗牧师、诗人、评论家、新闻工作者和翻译家。
家谱资源
进行家谱研究的记录可在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的国家档案馆“Statny Archiv”找到。罗马天主教教会记录(出生/结婚/死亡):1627–1892年(A堂区);路德教会记录(出生/结婚/死亡):1594–1925年(A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