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的归因理论由F.海德(F.Heider)在其著作《人际关系心理》中提出,他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该理论探讨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涉及个体自身的因素,如需求、情感、兴趣、态度、信仰、努力程度等;外部原因则是指个体周围的环境因素,如他人期望、奖惩、指令、命令、天气状况、工作难度等。海德强调了不变性原则的重要性,即寻找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恒定关联。

归因种类

海德的归因理论将归因分为情境归因和个性倾向归因。情境归因倾向于将个人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如环境条件、社会舆论、企业设施、工作任务、天气变化等。另一方面,个性倾向归因则侧重于个人的内在特性,如能力、兴趣、性格、努力程度等。在管理工作场景中,管理者应关注员工的归因倾向,以帮助他们正确地总结经验和进行归因,从而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

理论内容

归因理论认为,对于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人们主要会将其归结于四个方面: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些因素可以按照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进一步分类。从内外因的角度看,努力和能力被视为内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被归类为外因。就稳定性而言,能力和任务难度被认为是稳定的因素,而努力和机遇则具有不稳定性。在可控性方面,努力被认为是个体能够控制的因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超出了个人的控制范围。海德指出,每个人都对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试图理解周围人行为的原因和结果。他还区分了行为者的内在因素,如能力、动机、努力程度等,并认为行为观察者会对这些因素进行朴素分析,且行为的归因与预测紧密相关。海德的归因理论不仅开启了归因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其提出的个人-环境划分一直作为归因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琼斯和戴维斯的发展性理论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了海德的理论,提出了外显行为与行为者内在人格特质的一致性观点。

参考资料

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的归因理论 .2024-10-25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2024-10-25

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的归因理论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