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陈昌浩

陈昌浩

陈昌浩(1906年-1967年7月30日),曾用名苍木,出生于武汉市汉阳县永安堡戴家庄(今武汉市蔡甸区奓山街),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1930年11月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陈昌浩是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党政军“三驾马车”(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之一,曾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1967年含冤辞世,1980年恢复名誉。

人物生平

1906年8月,出生于武汉市汉阳县永安堡戴家庄(今武汉市蔡甸区奓山街)。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武昌大学上学时,“五卅运动”爆发,他带领武昌大学学生在武昌、汉口举行示威游行。

1927年5月,任共青团湖北省委宣传部干事,同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大革命失败后,在武汉地区坚持过一段时间的地下斗争。

1927年9月,经党组织选派,陈昌浩离别已怀胎数月的妻子刘秀贞和长子陈柏生(陈祖泽)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动身前,陈昌浩为妻子腹中的孩子取名“洋生”(陈祖涛),意为“父亲留洋之际出生”。到苏联后不久,陈昌浩便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与张闻天、秦邦宪等人同为中共在苏联的“二十八宿”之一。

1930年10月,陈昌浩回到上海,12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曾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常委、团中央委员等职。

1930年11月,从苏联回国后,历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兼共青团中央鄂豫皖分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政治委员、第四方面军政治委员。

1932年10月,他参与指挥红四方面军主力由鄂豫皖苏区向西转移,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参与创建川陕苏区,同徐向前等指挥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5年3月参加长征,第一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任红军前敌指挥部政委。

1935年8月,在毛尔盖附近沙窝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陈昌浩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6年10月10日,红军三大主力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百般曲折后,终于在甘肃会宁会师。然而,陈昌浩还未从会师的喜悦中回过神来,10月24日,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九军、五军、骑兵师、妇女抗日先锋团、特务团、回民支队等28000多将士,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从甘肃靖远虎豹口西渡黄河,先是配合一方面军共同执行旨在打通国际路线的宁夏战役计划,后因战局发生变化遂改称西路军,陈昌浩为西路军军政委委员会主席,徐向前任总指挥。

1939年,经中央批准,陈昌浩与周恩来同乘一架飞机去苏联治病。

1940年3月,周恩来回国前写了一个条子告诉陈昌浩:“出疗养院后即可回延安。”但是,陈昌浩出院后要求回国的愿望没得到准许。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他写信向共产国际提出申请上前线。

1943年下半年,在共产国际的安排下,陈昌浩回到莫斯科,开始从事翻译工作,慢慢地由一等翻译员升到特等翻译员。

1947年由于祖国的需要与召唤,陈昌浩全力投入编撰《俄华辞典》的“巨大工程”。

1952年,经党中央批准,陈昌浩带着俄国妻子格拉娘和陈祖莫回到祖国,后来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在文革中迫害致死,连骨灰也没有找到。

1980年8月21日,党中央为他平反并举行了追悼会。

代表作品

他翻译了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李立三合作翻译了列宁原著作的精选普及本《列宁选集》,翻译了斯杰潘诺夫著的长篇小说《旅顺口》(上下)和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以及《宁死不屈》等文艺作品。

出版了《共产党与共产主义》等著作。

编撰《俄华辞典》的“巨大工程”。

个人生活

陈昌浩先后有四任妻子,与首位妻子刘秀贞有二子陈祖泽、陈祖涛,与第二位妻子张琴秋无子女,与第三任妻子格兰娜育有一子陈祖莫,1965年7月第四任妻子孟力。

张琴秋(1904-1968),学名张悟,张琴秋是著名的红军女将领,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长征期间,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等重要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张琴秋担任了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陈祖涛,1928年生于湖北汉阳。红军著名将领陈昌浩将军之子。11岁到苏联,1951年从苏联莫斯科包曼最高技术学院机械系毕业回国,不久便被派回莫斯科联络苏联援建一汽事宜,作为驻苏代表,与苏联专家合作,负责工厂设计和生产准备工作,为3年建成一汽做出重大贡献,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人物评价

陈昌浩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早年参加革命,曾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职务,1953年到1967年担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一生为党和人民做了许多重要工作。在战争年代,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他投身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在中央编译局工作期间,他领导完成了多项重要任务,并积极推动编译人才队伍建设,在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正是由于包括陈昌浩同志在内的老一代编译工作者所做出的努力,中央编译局各项工作才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他们对工作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的态度,对真理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精神,成为中央编译局的优良传统。

1980年8月21日,党中央为陈昌浩举行了追悼会。悼词说:陈昌浩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

2016年9月29日,中央编译局和湖北省委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纪念陈昌浩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这也是多年来对陈昌浩较为公开的一次纪念活动,会上对陈昌浩如此评价:“他对党忠诚、无私奉献,克难奋进、勇挑重担,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陈昌浩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后世纪念

陈昌浩故居位于武汉市蔡甸区九真山脚下长兴村,毗邻京港澳高速公路。陈昌浩故居依旧保留传统的砖瓦结构。陈昌浩故居已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内设有事迹图片展,陈列有相关文史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陈昌浩革命的一生。于2016年10月26日正式落成开放,开放后将成为武汉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

参考资料

陈昌浩销声匿迹的真相.太行英雄网.2022-05-09

悲情英雄陈昌浩.中国兰州网.2022-12-13

纪念陈昌浩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人民网.2021-08-10

陈昌浩故居正式开放 成为红色旅游景点.中新网.202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