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上海市革委会写作组正式成立,由在上海市委兼任第二书记的姚文元主管。

正文

丁学雷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间上海市委写作组的笔名,多为其中文学组(又称文艺组)发表文章时所采用。为张春桥、姚文元所领导,文化大革命期间负责人为徐景贤,主要从事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实际上兼有宣传部的管理职能,1966年写作组宣布向中共上海市委造反,投身于上海“一月夺权”,成为“文化大革命”政治斗争喉舌。曾发表作品有《〈海瑞上疏〉为谁效劳?》,《“龙江风格”万古常青——评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等。

名称由来及别名

成立之初为上海市委写作班子,所在地为上海市的丁香花园,因而取丁香花园的“丁”为姓。又正值全国开展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高潮,“学雷”正为“学习雷锋”之意。

上海市委写作组最初也叫“丁香花园写作班”。

上海市委写作组在丁学雷外还用过多个笔名,包括罗思鼎、康立、方泽生、方岩、石一歌、伍丁、戚成楼、史锋等。各个小组有自己的笔名,如文学组的笔名为丁学雷、方泽生、任犊、石一歌等,哲学组的笔名为翟青,历史组的笔名为罗思鼎,除此之外还有宫效闻、石仑、翟青、方海、齐永红、史尚辉、曹思峰、梁凌益、戚承楼、靳戈、方岩梁、金风、方耘、常峰、景池、龚进等八十多个笔名。

最重头的文章也使用上海市委写作组或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大批判组的名义。

另外因为写作班子一开始设立在丁香花园,文章的笔名姓丁的特别多:两人合写的署名“丁加”,三人合写的叫“丁川”,多人合写的则用过“丁影”、“丁闻”、“丁葵”等名字。

成立过程及成员

1964年,石西民在华山路丁香花园找以群和徐景贤谈话,决定成立市委写作班子文学组,由时任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的叶以群担任组长,徐景贤任副组长,成员有戴厚英华东师范大学毕业)、高玉蓉、吴圣昔、吴立昌(均为复旦大学毕业)、高彰彩(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陈冀德(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等人。同时,又从华东师范大学调来中文系教师王绍玺,从上海师范学院调来中文系教师徐缉熙。

后因批判文章任务重、人手不足,又调来杨振龙,海燕(均为《大众电影》编辑部)、蔡建平、赵志强、范维珩(均为天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编辑)、南草南京大学中文系)、汤大民(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胡锡涛(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王一纲(中国戏剧家协会)等。

历史组成立的时间和文学组大体相仿,成员有朱永嘉、王知常等。

1966年,贴出了《中共上海市委写作班造反声明》,宣布中共上海市委写作班子全体工作人员以及市委文革组成员徐景贤(丁学雷小组负责人)、朱永嘉(罗思鼎小组负责人)要造反、炮打上海市委。(“我们要造反,我们要造上海市委顽固推行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反,我们要造上海市委内部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反!大反特反,反到底!”“炮打上海市委!孝义火烧陈丕显!揪出曹荻秋!打倒杨西光!砸烂常溪萍!”)

1970年,姚文元要徐景贤正式筹建《红旗》组稿小组,制定由徐景贤、朱永嘉、王知常和肖木四人组成。以朱永嘉为首,用“上海市革命大批判写作组”的名义给《红旗》杂志写文章,小组由张春桥、姚文元直接领导,为《红旗》杂志在全国唯一的组稿小组。

1971年,上海市革委会写作组正式成立,由在上海市委兼任第二书记的姚文元主管。

写作组最初由朱永嘉、王知常、肖木担任领导核心。1973年肖木调北京任王洪文的政治秘书,王绍玺补入核心。1976年又增补顾澄海、陈冀德、章树琨3人为核心。

正式成员约45人,分为历史、哲学、文艺、经济、自然辩证法和秘书六个组,历史组以复旦大学教师为班底,别的小组另调有原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院等单位的人。主要成员还有胡锡涛、郭绍虞、陈孝全、高义龙、徐缉熙、章培恒谭其骧陈旭麓、王守稼、吴干兑、吴欢章、孙光萱余秋雨、丁志伟、戴厚英胡万春、段瑞夏、姚汉荣、高志仁、邓伟志、刘修明、李海生、胡申生、江巨荣、周献明、夏志明、林琴书、邓琴芳、王一纲等。后来以借调使用、办学习班、培养理论骨干等方式建立外围组织,层层向外扩展。第二层次为写作组下属单位,包括电影组、鲁迅研究组、文艺《摘译》编辑部、历史组、市委五七干校六连历史组(原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人员)、党史组、哲学小辞典编写组、哲学组、经济组、《自然辩证法》杂志编辑部、自然科学《摘译》编辑部等11个单位,合共237人。第三层次称为写作组业务联系单位,包括《朝霞》编辑部,苏修文学组、近代史组、战后世界史长编组、历史学习组、党史学习班、《教育实践》编辑部、《科学社会主义》编写组、理科大批判组、自然辩证法组等10个单位,合共202人。到1976年,写作组本部及外围组织人员发展到近500人。上海市委写作组从1971年7月正式建立,到1976年10月停止活动,共发表文章八百篇左右。

以“丁学雷”为名发表的作品

文章有:

1966年7月 《一本资产阶级反攻倒算的变天账——评〈中国电影发展史〉 》

1966年12月12日 《〈海瑞上疏〉为谁效劳?》

1967年5月27日 《无产阶级文艺的光辉里程碑 评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1968年9月15日 《迎接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新时代的到来》

1970年5月8日 《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典型——赞李玉和的形象塑造》

1972年1月25日 《“龙江风格”万古常青——评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

等等。

文革后的丁学雷

1976年10月后,该写作组成员都受到审查,有些人长期受影响,著述出版不顺利,无法评上高级别教授职称,日后再不愿提及这一段伤心史。1977年9月7日国家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清除中小学教材中“四人帮”及其余党控制的写作班子的言论、文章、形象。

丁学雷小组负责人徐景贤于1976年10月被隔离审查,判处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