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英,1938年到延安市参加革命,先后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中国女子大学、鲁艺、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加入延安电影团,随之东征至兴山,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新闻纪录片编辑,新闻片组副组长,参加《民主东北》的编辑工作。1949年4月到北平电影制片厂任新闻处副处长,先后编辑《北平入城式》、《解放太原》、《和平万岁》等纪录片。
人物简介
1953年转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任副总编辑。曾任伊文思导演的纪录故事片《五支歌》的中国部分的导演。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72至1978在新影担任总编辑,后又回北京电影学院工作。
相关内容
我看过2部电影,在湖北时看了第一部由陈波儿、袁牧之主演的电影《八百壮士》、另外一部是我到延安市之后看的《夏伯阳》,那时我和同学坐在操场的地上看露天银幕。
我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到电影团的,那时八路军总政治部全体大搬家,男女老少全体东征,我们的目的地是东北地区的一个顶靠北的矿区的小城市兴山。刚才看的南泥湾,是当时拍摄的,很不容易,那里有很多的记载。我们那时就是走路,走到就是胜利。
延安电影团50周年的时候,我们回去了一趟,当时看到破的倒塌的窑洞还在,都非常亲切像看到老战友一样很高兴。
那时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打前站,壕房子、买菜、买粮食,我们沿路都自己做饭,用石头,衣架把锅支在地上煮饭吃。像走到山西太原,当时阎锡山把铁轨弄断,想进进不去想出出不来,他知道我们八路军总部大搬家我们不是一支武装部队,就打我们,做封锁线,我们就想办法避开他,走小路,走难走的地方,我们当时2个东西不能丢,这些器材照相机特别是照片,那时的照片对如今来讲就是电影,因为只能拍照片,另外就是2个孩子,这2样是不能丢的,我们就想尽办法保护2个小孩,保护所有的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