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升安

王升安

王升安,男,1958年出生。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楼乡微西小学校长、曾荣获第三届“感动济宁”十佳人物。

人物简介

在美丽的微山湖上,有位老师把青春和热血无私献给湖区教育事业;他扎根湖区从教30多个春秋,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一批批渔家孩子,在他的倾其一生岁月的"摆渡"中,走出湖区----他,就是微山县高楼乡微西小学王升安老师。

人物事迹

1978年,刚刚踏出校门的王升安在高楼乡微西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微西小学的"校舍"--一条不堪风浪的小船。这艘小船既是教室又是住所,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王升安也想到了退缩,可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他犹豫了,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挣扎,他决定留下来。可是,这一留,就是整整35年。王升安老师在这飘摇的校船教学、生活。他既是校长,也是唯一的教师,每天撑一叶小舟,接送学生,是他额外的"工作"和生活。三十多年如一日,行程万余里,从未间断。

桨声欸乃,是他生命的歌唱。

微山湖水面辽阔,气候多变。在船上教学,有时候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别是夏季,王升安老师和他的"校园"还要经受各种风雨挑战。有一次,正值上课,狂风夹着暴雨,突然降临。霎时间,校船在大风和巨浪的推波助澜下,拔起沉重的铁锚,使船犹如一片树叶像湖心飘去,随时都有船翻人亡的危险。学生来不及疏散,王升安老师奋力跳进水里,拼命摁住铁锚,双脚站在齐腰深的湖水里,紧紧踩牢锚挺。妻子曹桂英一边安抚着几十名惊恐的孩子,一边拼命向附近的船只呼救。为了孩子的安全,王升安老师凭着一股永不放弃的力量与狂风骇浪中搏斗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和前来救援的人一道控制住了教学船,学生们安然无恙。

这样惊心动魄的场景不是偶然。有一天适逢放学,天气突变,大风骤起,而王升安老师划着的小船刚刚离开校船,突遇这样的情况,孩子们吓得直哭,手脚无措。紧要关头,他迅速跳入水中,把小船尽力推到安全地带。在部分学生家长的配合下奋力营救,最终孩子们全部脱险。

"家长把孩子交到我的身边,我就要用生命去呵护他们的安全。"湖中变化莫测的是天气,不变的则是王老师的这句承诺。王升安老师是一个生在湖区,长在湖区的渔村教师,对渔家孩子有着浓浓的亲情。他看到家庭困难的孩子,总会伸出援助之手:学生蒋桂英、蒋桂芳姊妹俩,爸爸因病去世,妈妈改嫁,而妹妹蒋桂芳又有智障。她们在学校读书的四年中,吃、穿、住、学习用品都是他承担,妻子曹桂英还定期为她们洗澡、理发、洗衣,帮助她们走出失去亲人的阴影,让她们享受家一样的温馨,感受亲人的温暖。

改革开放后,渔村已由原始的捕捞转向了运输行业,青壮劳力为了发展生产,都干起了远程运输业,一走少则数月。孩子则一般在爷爷奶奶家的的留守。孩子们因为年龄小,想念父母时,时常偷偷的流眼泪。遇到这样的情况,王校长特别关注他们,经常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每到孩子们生日时,王升安老师都要买来方形蛋糕为他们过上一个快乐的生日,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学生刘治国、刘凯姐弟俩同时入学,由于父母生意不景气,欠了很多外债,生活十分困难。王老师不但在学习上关心他们,在生活也经常对他们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她们添置换季衣服及学习用品,把她们带到家里,为她们做好吃的,同时免除孩子在校读书的所有费用全免。

许多学生的家长,平时忙于生产,无暇顾及孩子。为了学生的安全,放学后王老师就把孩子带到自己家里吃住。几十年来,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故事在"上演"。

然而,生命的拔节,总是伴随着磨砺的阵痛。

王老师清楚地记得1989年,磨难不期而至。那是在期末考试的前几天,正值紧张的迎考阶段,为了给孩子复习,身体极度不适的王老师没有到医院就诊。星期四的上午,他突然感到视力模糊,头痛头晕,后来就昏厥了过去,因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从此,他的右眼落下了残疾,视力几乎为零,终生与厚重的镜片成为"朋友"。

乐于奉献的人,人们常常以老黄牛来比喻。大诗人臧克家那脍炙人口诗作"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正是王升安老师扎根湖区锐意进取的写照。

王升安老师自从任教以来,深深地知道,做一名好老师应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因此,他平时注重学习,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积极进修,并先后取得了中师、大专学历,积极进行教研教改,而且摸索探究出一套适应湖区特殊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方法。多年来,在全乡历次教学质量调查中,及格率100%,优秀率70%以上,取得了较为显著地教育教学成绩。渔民们都说:"王校长是一位好老师"。每当听到这些,王升安总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35年已经过去,王升安老师扎根湖区,尽职尽责,饱受了生活的艰辛,但也体验到了教育工作给他带来的幸福和愉快!他多次被县、乡评为优秀教师。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