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村
江口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市灌阳县新街镇下辖自然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桂林东北部,东部靠山,其余三面临水,村域面积2.1平方千米。
江口村始建于明代末年,繁盛在清代,是桂剧的发源地之一。三面环水、背靠青山,三江回流之地,村落布局呈现鱼骨状,沿着河道及山脚分布。有传统建筑87座,清中叶至民国各时期均有留存,其中唐景崧故居2017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有唐景崧、唐景崇、唐景三兄弟先后中进士,钦点翰林,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的“同胞三翰林”。
2012年12月17日,江口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历史沿革
刘恒十二年(前168年),江口村水运发达,是商贸繁荣的集散地。
江口县传统村落始建于明代末年,繁盛在清代,由于近代灌江水运功能的消失,村落逐渐没落。
地理环境
江口村位于桂林市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1°6′40″、北纬25°25′57″,村域面积2.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江口村东部靠山,其余三面临水,为喀斯特地貌。
气候
江口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冬短夏长,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人口
据2020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江口村以汉族为主,有户籍人口1230人,常住人口850人。
经济
江口村以种植水稻、梨子、李子为主。
据2020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江口村村集体年收入0.0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000元。
主要景点
江口村村落内有传统建筑87座,清中叶至民国各时期均有留存。总体而言,村落的传统建筑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
唐景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占地面积410平方米,为砖木穿斗式结构,饰小青瓦、兰灰墙,分上、下两座,设有前庭、正庭、厢房、天井等,梁、枋、门楣等均雕刻有人物故事、龙凤花草虫鱼,两边墙体均以兰灰粉刷,墙体山头,饰以双龙、太极八卦等图案。屋前宽阔、幽静,并有一口古井和茂密的竹林。2002年灌阳县人民政府把该故居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拱桥位于江口村村内北部的小溪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整体由青石块砌成,呈拱形横跨小溪,桥北面七级踏阶,南面八级踏阶。石拱桥入灌江口一方已部分塌,桥面出现裂缝和错位,坍塌部分村民用三合土和江石补砌上,拱桥上游方两侧各有一“鲤鱼跳龙门”的石雕图案。
古码头位于江口村村落内的西北部,是以前灌江来往船只停靠和货物集散的地方,随着灌江水路运输功能的消失逐渐荒废,仅存一些驳岸,从保存较完好的驳岸,依稀能看到当年码头船来船往的繁忙景象。
历史文化
历史人物
江口村历史上有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崶三兄弟先后中进士,钦点翰林,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的“同胞三翰林”。
唐景崧(1841年—1903年),字维卿,广西灌阳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吏部主事。
唐景崇(1844年—1914年),字春卿。广西灌阳人。晚清翰林、官员。作为清末江苏省最后一任学政与清朝最后一任学部大臣,唐景崇为清末江苏以及整个清末教育变革经历了一个从趋新到力求新旧调和的过程。著有《新唐书注》《新唐书刊误》等。
唐景崶(1853年—1884年),字禹卿,清光绪三年(1875年)进士,官至北闱同考试官。
特色文化
江口村是桂剧发源地之一。桂剧是江口镇传统村落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桂剧文化发展的代表人物是唐景崧,他抗日失败后回到江口老家组织桂剧戏班,发扬桂剧文化。他广招学徒,设戏班,编剧本,为桂剧的发扬以及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故居尚存。其作品丰富,有《请缨日记》《寄闲云馆诗存》《诗畸》《谜拾》《看棋亭杂剧》《唐景崧手编剧本》(抄本)等。桂剧
荣誉称号
2012年12月,江口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20年7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2020年8月26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