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来(生卒年不详),山西省泽州府(今山西晋城)人,清代时期晋商东南地区人物,家有现银一千七百万两,是当时山西的首富。由于近年来对晋商文化的宣传主要以晋中地区的“乔家”“日升昌”“大盛魁”“王家”为主,导致世人已经基本忽略了除了他们之外的那些曾经显极一时的晋商人物,而王泰来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人物经历
王泰来在晋商五百年的辉煌历史中,泽商是打先锋的。盐业的开采与经营自古就由朝廷垄断,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后,大力加强边防军队,但是人多了吃饭就成了困难,朝廷便想了个法子,招募商人贩卖粮食向边境运输,从而给他们食盐专卖特权,这种办法叫“开中制”。这时王泰来的经商才能就凸显了,他一看这晋南地区食盐资源丰富,又能占据很大份额,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贩盐的利润又特别高,如此经营下去,发财指日可待啊。于是,晋商地区的食盐逐渐被他垄断,自家的银子累计越来越多,足足有一千七百万两现银。一个房子放不下,那就两个,当然对他来说经商只是副业正业还是要兢兢业业的当一个好知县但是在当时王泰来实在是太富有了有多富。
在那个年代大约二十两银子就可以满足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日常开销一个知县一年是四五十两正一品官员也不过是一百五十两至一百八十两俸禄如果按照正一品官员推算一下可以发11万3333年的俸禄想都不敢想这样的富有超过了国库甚至是两倍有余想低调,可是实力不允许啊。大肆兴修,尽心尽孝如此富有的王泰来没必要追求这些物质方面该来追求精神方面了于是身份又多了一个:慈善家捐款赈灾,兴修寨落,利国利民光在自己的家乡大箕就修建了3个寨作为防守家乡的堡垒不仅如此泰来还是位大孝子敬孝故事至今传颂什么敬孝故事如此被颂扬。敬孝故事王泰来在京任职,回乡探亲时,年迈的母亲想去看看硕大的京城,但他深知舟车劳顿、母亲体力不济无法远行。他便想了一个折中的法子,在家乡修建了一个仿京宫殿的几座宅院,配套的还有鱼池、花园。放在今天都可以算一座村落了,那可是号称“小紫禁城”啊。这个地方至今还在,那就是大箕镇的秋木洼村秋木山庄。说起秋木山庄,在当时可谓风光一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前去观赏。不仅如此,包括小寨的圣母玫瑰教堂,也是当时王泰来出资修建。欧式古堡风格建筑,修建于一整块磐石之上,从远处看宛如整装待发的帆船。关于王泰来传奇的一生细细深究还能挖掘出更多的故事大箕镇的老人们提及此都钦崇不已毕竟他不仅以富扬名其善行义举更是名扬四海。
史籍记载
据清雍乾时成书的《永宪录》载:山西富户王泰来,家有现银一千七百万两有奇。在他那个年代,大约二十两银子便可以满足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日常生活开销。通常一个知县一年的俸银是四十五两,即便是正一品的官员一年也不过一百五十两至一百八十两俸银。到了雍正帝中期,实行了养廉银的制度,正一品的督抚最多可以领到二万两银子,领得最多的知县可以领到二千两左右。如此做个比较,就可以看出王泰来家中的一千七百万两现银在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天文数字。
轶事典故
雍正年间出现一个王泰来,是皇帝的福气。生活在雍正年间,却是王泰来的悲哀。王泰来实在太富有了,他家中的现银居然是清代国库的两倍。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逃脱历史的捉弄。大大小小的官员,无法容忍大清有这样一个比皇帝还要有钱的财主。晋城市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传说,说王泰来在京城作官,返乡探亲时,老母亲说想去京城看看,却年老体弱,不能远行。王泰来生性孝顺,便在家乡仿京城的宫殿修了一座宅院,以了却母亲不能进京的遗憾。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自然会有一些奸臣在皇帝面前告王泰来的状,说王泰来在家乡私自修建皇宫,蓄意谋反。皇帝很是恼火,便下旨砍了王泰来的脑袋。砍了王泰来的脑袋之后,皇帝却有些后悔了,心想自己还没搞清楚真相,便杀了一个臣子,终究有些过意不去,又派人到王泰来的家乡了解实情,结果自然令皇帝大吃一惊,王泰来不过修了一个很普通的宅院,根本没有皇宫,也没有半点谋反的痕迹。皇帝心知自己冤枉了王泰来,便命匠人按照王泰来的模样制作了一颗金脑袋,赐给王家,将王泰来在家乡厚葬。
参考资料
“王泰来”七两槽锭(图) – 晋商学苑 –山西商人网–中国晋商俱乐部 晋商商帮O2O联盟.山西商人网.2022-03-03
大话泽州 | 做官又经商,奇人王泰来C位出道,了解一下.今日头条.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