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斑潜蝇,食虫类为Blanchard双翅目,潜蝇科,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昆虫。原生于新北区和北半球温带地区,近年来已扩散至欧洲和亚洲。在中国,自1994年起,随着进口花卉的引入,该虫已在多个省份被发现并造成了严重危害。南美斑潜蝇是一种危险性的检疫对象,对其传播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形态特征
南美斑潜蝇成虫翅长1.7-2.25毫米。中室较大,M3+4末端长为次生端长的2-2.5倍。额明显突出于眼,橙黄色,上眶稍暗,内外顶鬃着生处暗色,上眶鬃2对,下眶鬃2对,颊长为眼高的1/3,中胸背板黑色稍亮。后角具黄斑,背中鬃2+l,中鬃散生呈不规则4行,中侧片下方1/2-3/4甚至大部分黑色,仅上方黄色。足基节黄色具黑纹,腿节基本黄色但具黑色条纹直到几乎全黑色,胫节、跗节棕黑色。美国白灯蛾体白色后气门突具6-9个气孔开口。雄性外生殖器:端阳体与骨化强的中阳体前部体之间以膜相连,呈空隙状,中间后段几乎透明。精泵黑褐色,柄短,叶片小,背针突具1齿。蛹初期呈黄色,逐渐加深直至呈深褐色,比美洲斑潜蝇颜色深且体形大。后气门突起与幼虫相似。
分布范围
南美斑潜蝇原生于新北区和北半球温带地区,现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包括欧洲和亚洲等地。在中国,自1994年起,随着进口花卉的引入,该虫已在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青海省、山东省、河北省、北京等多个省份被发现并造成了严重危害。
寄主
南美斑潜蝇的主要寄主包括多种农作物和观赏植物,如蚕豆、马铃薯、小麦、大麦、春早、油菜、芹菜、菠菜、生菜、黄瓜、菊花、鸡冠花、香石竹等花卉和药用植物以及烟草等19科84种植物。
为害特点
南美斑潜蝇的成虫通过产卵器将卵产在叶子内部,孵化后的美国白灯蛾在叶片上下表皮之间潜食叶肉,尤其喜欢啃食中肋和叶脉,导致叶片出现透明空斑,严重影响植株生长,甚至导致幼苗死亡。这种昆虫的危害性极大,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和园艺领域。
生活习性
南美斑潜蝇在不同地区的发生代数有所不同。在云南省,一年中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利于其繁殖,而较高的温度则会导致虫口密度下降。冬季低温条件下,该虫仍能活跃。在北京市,南美斑潜蝇的发生规律与其在云南省类似,夏季高温期间虫口较少,而在春末秋初则较为活跃。此外,该虫的生活习性还受到当地种植作物的影响。
防治方法
为了有效防治南美斑潜蝇,应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其向其他地区传播。同时,控制虫源也是重要的防控手段之一。
参考资料
什么是斑潜蝇?识别及防治南美斑潜蝇须知.农化招商网.2024-10-30
南美斑潜蝇的防治方法 .甘肃农业信息网.2024-10-30
南美斑潜蝇防治方法 .百度文库.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