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赤苍藤属

赤苍藤属

赤苍藤属(拉丁学名:Erythropalum),是铁青树科下的一个属,为木质藤本植物。该属约有2-3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

赤苍藤属植物有腋生卷须。叶互生,花排成疏散的二歧聚伞花序花萼筒小;花冠宽钟形;雄蕊5枚,与花冠裂片对生,花丝极短,纵裂;子房半埋于花盘内,顶生胎座,悬垂于子房室顶端;花柱极短,圆锥形,顶端3浅裂。核果,成熟时为增大成壶状的花萼筒所包围,花萼筒上部常冠以宿存的萼裂齿残基,果熟后包围果实的萼筒与果实分离并开裂成不规则的3-5片外弯的裂瓣;成熟种子1枚。

赤苍藤属的植物模式种是赤苍藤(Erythropalum scandens Bl.)。

形态特征

赤苍藤属植物属于木质藤本,有腋生卷须。叶互生,基出3出脉或近于5出脉。花排成疏散的二歧聚伞花序花萼筒小,顶端有4-5枚小裂齿,下部与子房贴生,花后增大;花冠宽钟形,具5枚深裂齿;雄蕊5枚,与花冠裂片对生,花丝极短,花药2室,纵裂;子房半埋于花盘内,3心皮、1室,顶生胎座,胚珠2-3枚,悬垂于子房室顶端;花柱极短,圆锥形,顶端3浅裂。核果,成熟时为增大成壶状的花萼筒所包围,花萼筒上部常冠以宿存的萼裂齿残基,果熟后包围果实的萼筒与果实分离并开裂成不规则的3-5片外弯的裂瓣;成熟种子1枚。

分布

世界分布

赤苍藤属植物分布亚洲东南部。

中国分布

赤苍藤属植物分布于中国的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区。

模式种

赤苍藤(Erythropalum scandens Bl.)

形态特征:赤苍藤是常绿藤本植物,长5-10米,具腋生卷须;枝纤细,绿色,有不明显的条纹。叶纸质至厚纸质或近革质,卵形、长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8-20厘米,宽4-15厘米,顶端渐尖,钝尖或突尖,稀为圆形,基部变化大,微心形、圆形、截平或宽楔形,叶上面绿色,背面粉绿色;基出脉3条,稀5条,基出脉每边有侧脉2-4条,在背面凸起,网脉疏散,稍明显;叶柄长3-10厘米。花排成腋生的二歧聚伞花序,花序长6-18厘米,花序分枝及花梗均纤细,花后渐增粗、增长,花梗长0.2-0.5毫米,总花梗长(3-)4-8(-9)厘米;花萼筒长0.5-0.8毫米,具4-5裂片;花冠白色,直径2-2.5毫米,裂齿小,卵状三角形;雄蕊5枚;花盘隆起。核果卵状椭圆形或椭圆状,长1.5-2.5厘米,直径0.8-1.2厘米,全为增大成壶状的花萼筒所包围,花萼筒顶端有宿存的波状裂齿,成熟时淡红褐色,干后为黄褐色,常不规则开裂为3-5裂瓣;果梗长1.5-3厘米;种子蓝紫色。

花果期:赤苍藤的花期为4-5月,赤苍藤的果期为5-7月。

生境:赤苍藤多见于低山及丘陵地区或山区溪边、山谷、密林或疏林的林缘或灌丛中。

分布:中国、印度尼泊尔、缅甸、越南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价值:赤苍藤为民间药食两用植物,具清热利湿、祛风活血之功效,其药用活性成分主要为有机酸芳香油黄酮多糖糖苷等,具有抗痛风、促进尿酸代谢、抗炎药、抗氧化等药理学作用,同时赤苍藤嫩茎叶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其嫩叶可作蔬菜。根、茎可提取栲胶。

参考资料

Erythropalum.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2-02

Erythropalum Bl..中国植物志.2025-02-02

赤苍藤属.中国生物志库.2025-02-02

赤苍藤属.植物智.2025-02-02

Erythropalum scandens Blume.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