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枯萎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土传性疾病,主要影响马铃薯植物。这种疾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是在连作土地上的发病率较高,对马铃薯种植业构成了严重威胁。由于其病原菌种类多样,遗传变异性和耐受力强,因此防治起来具有一定的挑战。
病症表现
马铃薯枯萎病的症状表现为地上部分叶片萎蔫,当切开患病的茎杆时,会发现薯块的维管束变为褐色。在高湿环境下,病变部位可能会产生白色的至粉红色的菌丝。
形态特征
马铃薯枯萎病的病原菌形态特征包括灰色至褐色的子座。大型分生孢子在子座或粘附的分生孢子群中形成,呈镰刀状,弯曲,底部有一个足细胞,通常包含三个隔膜,尺寸范围为19-45微米 × 2.5-5微米。五个隔膜的大型分生孢子尺寸为30-60微米 × 3.5-5微米。小型分生孢子通常是单一细胞,形状可以是卵形或肾形,尺寸为5-26微米 × 2-4.5微米,它们通常分散在菌丝之间,很少与大型分生孢子混合生长。厚垣孢子则呈现球形,表面光滑或带有褶皱,大多数为单细胞,可以在顶端或中间位置形成,尺寸为5-15微米。
传播途径
马铃薯枯萎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它能够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的病残体中过冬,也可以通过感染的马铃薯种子传播。次年的春季,病株会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雨水或灌溉水流传播,从而入侵健康的马铃薯植株。
发病条件
马铃薯枯萎病的发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当田间的湿度较大,温度超过28摄氏度,或者是在连作的土地上,特别是在低洼地区,容易引发此病害。
防治方法
为了有效控制马铃薯枯萎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实行轮作制度,建议与禾本科或绿肥进行至少四年的轮作周期,以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2. 在选种过程中,应优先选用健康无病的马铃薯品种作为繁殖材料。同时,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并加强对水肥的科学管理,有助于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3. 如果情况紧急,可以考虑采用化学防治手段,如喷洒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稀释300倍后进行浇灌,以杀灭病原菌。
参考资料
马铃薯枯萎、黄萎病病害诊断!综合防治措施不容错过.搜狐网.2024-10-23
病害!马铃薯枯萎病防治起来并不难.搜狐网.2024-10-23
马铃薯枯萎病菌复杂,种植户要从这几点着手治理.百家号.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