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岛沙锥属于鹬科(Scolopacidae),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鸻形目的1科。
形态特征
查岛沙锥是一种躯体短粗、喙长的鸟类,与沙锥近缘。它们的羽毛呈淡黄褐色,具有斑纹,能够很好地融入周围环境。眼睛位置独特,位于头部较后方,拥有360度的广阔视野。耳孔则位于眼眶下方而不是后面。体羽以上面黑色带状横纹和下面白色带有暗色横斑为特点。尾羽黑色并散布着锈色红斑,末端上方则是黄灰色。雌鸟与雄鸟外形相似。虹膜为褐色,嘴巴基部粉色,顶端黑色,脚部呈现粉灰色。
分布范围
查岛沙锥广泛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在中国东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繁殖,迁徙期间全国各地都有可能见到,同时也是长江以南地区的冬候鸟。
栖息环境
查岛沙锥主要栖息在潮湿、阴暗、落叶层深厚的稠密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白天常常隐藏在林中,较少飞行。受到惊扰时,只会短暂飞行一小段距离,然后再次隐蔽在树丛中。黄昏时,它们会飞到森林附近的湿地、湖畔、河边、水田和沼泽地寻找食物。
生活习性
查岛沙锥是独居的鸟类,黄昏时最为活跃。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是蚯蚓,通过用脚敲击地面来吸引蚯蚓到地表,然后使用长而灵敏的喙将其捕获。由于这种特殊的饮食习性,查岛沙锥不得不迁徙,一旦土地开始结冰就会离开。它们的日食量约为450克,相当于自身重量的两倍。查岛沙锥在早春时期筑巢,巢穴由树叶组成,通常建在树下的隐蔽处。每窝产蛋4枚,由雌鸟独自孵化。当受到威胁时,雌鸟能够抱着一只幼崽飞离危险区域。幼崽在一月内就能达到成年体型。查岛沙锥的鸣叫声多样,但在受到惊吓时通常保持安静,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发出快速的“etsh-etsh-etsh”声。在领地飞行时,雄鸟会发出“oo-oort”的嘟囔声,随后伴随着具有爆破感的尖叫声。查岛沙锥是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候鸟。
繁殖行为
查岛沙锥在繁殖季节实行一雄多雌制。通常在夜间结合,白天分开活动。回到巢区时开始进行发情飞行。大多数情况下,雄鸟会在日落时飞至树林上空进行发情展示。发情结束后,雄鸟会寻找雌鸟并在地上进行交配。巢穴一般是在密林中的地上、小灌木丛的下面或者枯枝落叶堆中,形状类似浅坑洼,由枯枝、干草、干叶等材料搭建而成。产卵时间在4月至6月,每窝产3-4枚卵。卵呈长梨形,外壳薄,颜色为棕色、黄褐色和粉红色,并带有天蓝色或淡紫色斑点。孵化期大约持续22-24天。
参考资料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秒懂百科之自然.2024-11-27
进入知乎.知乎专栏.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