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文姜
颜文姜,周代后期齐国人,其现存最早的文史资料见于晋代(公元266年)郭缘生《续述征记》一书。在今淄博市博山有文姜石像为纪念孝妇颜文姜而设立,其所在的文姜广场依凤凰山而建,山脚下、广场旁,建有颜文姜祠。
人物来源
淄博市博山区古称“颜神”,号称“孝乡”,有山曰“颜山”,有泉曰“孝妇泉”,“孝妇河’’穿城而过,皆缘于此地流传着一个著名孝妇颜文姜的故事。目前能查到的颜文姜故事最早的文献出处, 是东晋末年郭缘生在《续述征记》里的记载: 梁邹城西有笼水,云齐孝妇诚感神 明,涌泉发于室内,潜以缉笼覆之,由是 无负汲之劳。 家人疑之,时其出而搜其 室,试发此笼,泉遂喷涌,流漂居宇,故名笼水。
人物轶事
百善孝为先
博山流传着一句话:“寅时娶进颜家女,卯时死了郭家郎”,讲述的是颜文姜的故事。
凤凰山前住着户姓郭的人家,老两口有一男一女,给儿子说下了青州府颜家庄的一门亲事。可怜颜文姜早晨进了郭家的门,没过一个时辰就做了寡妇。颜文姜心地善良,还又能干勤快,她上侍候公婆,下照看小姑,上炕剪子下炕刀,给一家人做了棉的做单的,做了吃的喝的,真是从早忙到晚,夜里还推磨到四更。但颜文姜的公婆、小姑都对她百般刁难。文姜心地善良,忍辱负重,孝敬公婆,照料小姑,最后为救公婆、小姑和一方百姓,文姜舍身堵泉眼,坐化为神。
孝妇受封
颜文姜故事流传了几百年后,后人建起了颜文姜祠。《齐乘》记载:“齐孝妇颜文姜祠后周建,唐天宝元年更建。”关于颜文姜祠也有一段神话传说,明万历四十二年,颜神镇捕盗通判范一儒在《重修顺德祠》中说:“……已唐天宝征辽,兵经笼水,神以七箸饷军。今城南营栏,尚其故处。后复助阴兵成功,天子特命汾阳郭公创建祠庙……” 到了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宋代,颜文姜更被附会成颜回的后代,于是引起了皇室的注意。熙宁八年,赵顼敕封颜文姜为“顺德夫人”,并“赐灵泉庙为额”,模勒于石的“敕女石碣”和“牒文石碣”现仍嵌于颜文姜祠大殿内东墙上。受封之后,颜文姜祠成为孝德思想的代表,历代都有文人和官员来拜谒,留下许多诗词。 到了元代,颜文姜又被封为“卫国夫人”,颜文姜祠的香火盛况达到一个高峰。元惠帝时期奉议大夫般阳路总管潘继祖在1366年写的《咏颜文姜祠并序》中描述这种盛况说:“ 懿德丰碑载,神功奕世钦。山围堂庑丽,泉涌殿基深。祠祭方千里,香缗曰几金。” 此后,明、清乃至民国,颜文姜祠得到不同程度的修葺,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多次拨款整修。2004年,博山区投资 300多万元进行扩建并在颜文姜祠后面的山坡上建了“孝园”,其中二十四孝故事蜡像陈列馆、历代文化名人碑刻长廊和钟楼等设施都成为博山区推崇孝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后世纪念
颜文姜祠
颜文姜祠位于淄博市文姜广场,为了纪念颜文姜而建,是全国有名的无梁建筑,每年的农历六月三十在颜文姜祠前有一个盛大的庙会,传说是为了把颜文姜从娘家接到婆家。
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也是为了纪念颜文姜而建。据史料记载,颜文姜祠始建于北周,在当时只是简陋的草庙或石庙,其大规模修建始于盛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宋熙宁八年(1075年)扩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经历代不断的修葺、扩建,主要建有山门、香亭、正殿、东西两庑、寝殿等计73间。颜文姜祠是目前淄博市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山傍水,古香古色,也是中原地区孝文化源头之一。
孝泉
颜文姜祠有泉名为灵泉,也叫孝泉,泉眼在大殿的正下方,它是孝妇河的源头,流经博山区、淄川、张店区,绕周村,最后汇入桓台县的马踏湖。灵泉四时不竭,也说明中国的孝文化世代相承。
颜文姜石像
为弘扬传承孝文化,振兴与发展旅游事业,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博山区委区政府投巨资创建了目前山东省最高大的大型古典人物石雕塑像颜文姜,日前在博山文姜广场落成。该雕塑采用蓬莱花岗石刻制,总高 16.8米,重670吨,由11层76块刻石构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