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扎念

扎念

扎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藏语意为“悦耳动听之声”。

扎念琴有六弦琴、八弦琴、十六弦琴等,其中以六弦琴最为普遍,广泛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各地。扎念琴体通常由柏木、红木、黑胡桃檀香制成,蒙皮为山羊皮、蟒蛇皮等。

2014年,扎念琴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形态特征

扎念由琴身、琴弦、琴马拨片、跨带这几部分构成。琴身架有一个叫做“噶”或“乜噶”(意为“鞍”或“下鞍”)的木制琴马,多数采用硬木材质。琴弦可选用多种质料,包括羊肠、牛筋、丝线或金属弦等,其中金属弦用的较少。在扎念共鸣箱底端的系弦装置上,用细线缠悬有一片叫做“森滴”的小拨片,多用硬木、角箱鲀或骨头制成。在扎念的大共鸣箱和琴杆中上部的侧面,各装有一个用来拴套的、由彩锻或绳线构成的装置,这装置叫作“添踏”,意为“挎带”,以便在载歌载舞时把乐器斜挂在身前演奏。

制作技艺

扎念琴制作技艺具体步骤如下:

(1)制作掏空大小共鸣箱,再把共鸣箱在凉水中浸泡一天一夜后在阴凉处晾干一到两年,避免因温湿度变化引起变形,共鸣箱背面为了美观及不易滑动需挖雕凸条;

(2)根据不同需要制作琴头,拉孜扎念琴的琴头基本一致,在琴头两侧安装弦轴,一般为六个弦轴,穿过琴头中部的弦槽,将弦线在弦槽内系于弦轴上,再将弦线环绕系于轴,六个轴分别对应六根弦,通过转动弦轴外侧来调音,用琴头与琴面间的突起小木条将弦线抬起,使弦的弹拨部分悬空;

(3)琴杆正面平滑区域粘上质地较好的薄木片,使按弦声音更加清晰准确,琴杆由上到下逐渐变粗,连接琴头和共鸣箱的木根,在小共鸣箱上挖花纹样式的出音孔并在大小共鸣箱间挖月牙形出音孔;

(4)大小共鸣箱背面做突条,一般为七条;

(5)大共鸣箱正面包皮膜(羊皮、鱼皮蟒蛇皮等,其中蟒蛇皮为最优、音质最佳)。以羊皮为例,将羊皮在温水中浸泡,加少量碱并用手揉捏至完全像白纸一样时在阴凉处晾干一天一夜,再浸泡到凉水中四到五个小时,然后拉开绷紧,用牛胶粘包到共鸣箱正面;

(6)制作琴马必须用坚硬的木材,琴马连接琴弦和皮膜,将琴弦的震动传导至皮膜;

(7)最后安装系弦装置和拨片。民间老式扎念琴是两根弦为一组音,共有六根弦三组音。

演奏姿势

扎念的演奏姿势主要分为站姿和坐姿两种,其中站姿多于坐姿。

站姿有两种,均见于歌舞弹唱,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挎带的应用。在定日等后藏部分地区和安多地区的民间歌舞弹唱中,通常把挎带从颈部经背部穿过右手下方,将乐器牢牢地斜挂在身前,以便在动作相对剧烈的歌舞弹唱中避免出现乐器的大幅移动;而在“堆谐”“囊玛”“卡尔鲁”等以拉萨市为中心的前藏地区的歌舞表演当中,由于歌舞表演中的动作相对较为平稳,因此挎带也只从胸前经右肩穿过右手下而不挎颈部。

坐姿大多见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及独奏等表演形式当中。通常把大小共鸣箱之间的槽口放在右腿靠腹处,其它向位和持握方式与站姿基本相同。两种演奏姿势都将乐器斜置在身前,共鸣箱位于右侧靠腹处,琴杆经胸部朝左肩外伸延:左手的合谷穴托持靠近弦枕的琴杆,拇指放在琴杆下方,其它四指按琴弦;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或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拨片演奏并伴以歌唱。当然,在站姿中,演奏、演唱的同时还要加以舞蹈。以上两种为典型的扎念演奏姿势。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演奏姿势,即把乐器置于后颈,双手高举在双肩上平弹并载歌载舞。甚至有些表演者在歌舞弹唱的同时还将盛满青稞酒的碗放在头顶表演并做到滴酒不洒,以此展示自己的演奏和表演技艺。

文化影响

扎念在藏族弹唱艺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音色优美、弹奏妙乐,不仅传承着藏族弹唱的古老,更像是心事的诉说。

参考资料

工布扎念琴——奏出悦耳动听音.中国青年网-新闻.2024-11-29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扎念琴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29

美妙悦耳的西藏传统乐器——扎念丨藏文科普.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24-11-29

风象|扎木念-让藏族人成为音乐精灵的秘密.今日头条.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