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洪达(1930年10月19日-1993年7月19日),男,汉族,出生于天津市,祖籍安徽巢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原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原院长,是中国国民党将领冯玉样的第三子。
1948年,冯洪达的父亲在黑海遇难后,经毛泽东和朱德同意,冯洪达进入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巴库海军学校,1953年毕业回国加入中国海军。次年,冯洪达进入102号抚顺舰上工作。1955年,冯洪达被调到“鞍山号”舰上担任航海长。同年,他的军衔由上尉晋升为大尉。在驱逐舰上工作8年后,冯洪达于1962年被调任机关工作。"文革"期间,冯洪达被下放至北海舰队农场,劳动了9个月。1969年,冯洪达被上级领导苏联红军同志调到烟台市,担任基地航保处处长,此后一直在烟台工作了8年。“文革”结束后,冯洪达和妻子余华心合作发行书籍《冯玉祥将军魂归中华》,引起不小的轰动,还被邓小平接见。1982年,冯洪达升任海军司令部航保部部长,1983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任副院长,不久升任院长,被并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冯洪达在学院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为中国海军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1984年,冯洪达组织和训练海军方队参加国庆35周年阅兵,并圆满完成任务。1990年1月25日,冯洪达被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但他当时已患病在身,无法前去报到。
1993年7月19日,冯洪达因医治无效逝世,年仅62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冯洪达是中国国民党将领冯玉样的第三子,1930年10月在天津市出生时,冯玉祥正处于联合阎锡山、李宗仁二人发动反对蒋介石的蒋阎冯大战失败,所率部队被蒋介石收编,避居山西汾阳峪道河之际,处于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次年春天,冯洪达的母亲李德全带着出世不久的冯洪达及其它几个儿女来到汾阳市,冯洪达等人的到来令冯玉祥喜出望外。
之后几年,冯洪达一直随父母奔走于黄河两岸,幼年时代的冯洪达是享受的父母之爱是最多的,冯玉祥对其尤为宠爱,因此冯洪达幼年时特别调皮。受父亲的影响,少年时期的冯洪达特别喜欢弄刀舞枪。每一次姐弟们在一起做功课时,冯洪达总是坐不住,常趁姐姐们不注意时,用笔骚扰她们一下,闹得大家不得安宁。每当此时,冯洪达的母亲李德全就会让冯洪达出去玩剑。一次,李德全带着冯洪达兄妹几人在南京玄武湖划船时,冯洪达趁大家不备之时,将小船猛地摇晃起来,还把李德全也弄落到水里去了。
1936年,冯洪达进入南京陵园小学读书。入学仅一年,抗日战争便全面爆发。冯洪达辗转经过武汉、桂林、贵阳到达重庆市,其间曾在武汉短暂地上过学,最后在重庆读完了小学,接着进入重庆沙坪坝区念初中一年级,后由于冯洪达的父亲信基督教,又进入重庆基督教的圣光中学念书,并在该校度过了少年阶段。
抗日战争胜利后,冯玉祥因受蒋介石排斥,在1946年以“考察水利专使”的名义前往美国,由于签证受阻,冯洪达未能一同前往,仅姐姐冯理达一人随行。当时冯洪达与其他两个姐姐寄住在冯玉祥的好友田汉在上海的家中。一年后,经多方努力,冯洪达一家人在美国团聚。冯洪达在旧金山郊区一家教会中学进修了一年,他与姐姐三人上午上学,下午劳动。
留学苏联
1948年7月31日,冯洪达随家人离开美国,打算经苏联回到中国共产党的解放区,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同年9月1日,冯洪达一家人所乘的苏联“胜利号”轮船在敖德萨附近的黑海上突然起火,当时未满18岁的冯洪达冒着浓烟找到了父母居住的船舱,使用太平斧砸开了舱门,先后将母亲和父亲救出来。由于冯玉祥年事已高,且浓烟窒息时间太长,最终没能抢救过来。在该次事故中,冯洪达的最小的妹妹晓达也被烈火夺走了生命。
冯玉祥在黑海遇难后,冯洪达经毛泽东和朱德同意,进入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语言学系学习,后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领导人约瑟普·铁托和苏联爆发歧见冲突,南斯拉夫一部分留学青年随之回国,一部分则在苏联深造,冯洪达被苏联当局送到阿塞拜疆,转入苏联巴库海军学校学习军事。进入海军学校时已是1949年。在校期间,冯洪达成为了苏联红军中的一名员。由于学校没有中国人,说不了中文,冯洪达因此练就了一口流利的俄语。
回国参军
1953年,冯洪达从苏联学成归来,参加了中国新建立的海军部队。同年10月15日,冯洪达父亲冯玉祥遗体骨灰在泰山安葬,毛泽东、朱德为墓地题字,宋庆龄送了花圈,李济深主持安葬仪式。冯洪达和哥哥冯洪国一起将骨灰盒放进幕穴,他的母亲李德全致了答词。
冯洪达所在的战船原先只是一艘英国货船,当年中国海军设备很不先进,仅在船上装置了从中国国民党夺来的火炮,就作为战船使用。1954年,中国向苏联购入几艘驱逐舰。同年7月23日,中国第一支驱逐舰大队在青岛市成立,辖下是两艘07型驱逐舰,分别取名“鞍山号”和“抚顺号驱逐舰”。冯洪达进入了102号抚顺舰上工作。1955年,冯洪达被调到“鞍山号”舰上担任航海长,军衔是上尉。同年,冯洪达被晋升为大尉。冯洪达在驱逐舰上一直工作了8年,1962年被调到司令部训练处当航海业务长,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终止。期间,冯洪达有几个月曾经下放当兵,在平潭县一个岛上工作。
文革经历
1969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冯洪达作为“大军阀”的后代,被下放至连云港市旁边冠云县的北海舰队农场劳动了9个月。后来,冯洪达当年的上级苏联红军同志调任北海舰队烟台市基地司令员,他下令将洪达调到烟台,担任基地航保处处长。1970年至1977年间,冯洪达一直在烟台工作了8年。
在文化大革命中,冯洪达的岳父因受迫害,在1966年9月5日自杀身亡,岳母后来亦因心脏病而去世。冯洪达的妻子余华心曾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当时冯洪达已有一对年幼的儿女,只能送至北京母亲李德全处抚养。随着“四人帮”的倒台,余华心进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工作,她曾有机会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却被同事以“大军阀、大官僚、大政客冯玉祥的儿媳”的异议取消,于是萌生了为冯玉祥讨回公道,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想法。经过一年多的资料收集和写作,余华心和冯洪达合作的著作《冯玉祥将军魂归中华》面世,该书首次发行量达到23万余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促成“纪念杰出爱国将领冯玉祥诞辰100周年”活动的举行。
初展宏图
1978年,“四人帮”垮台一年多之后,冯洪达被调到北海舰队航保处担任副处长,成为了正团级的干部,并在那干了5年。1982年,“纪念杰出爱国将领冯玉祥诞辰100周年”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结束后,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冯家第二代。在邓小平的关怀下,冯洪达升任海军司令部航保部副部长。当时中国海军的航海保障体系仍存在严重的不足和缺陷,冯洪达没有退缩,他四处奔波,足迹遍布中国多个海岛,在资金缺乏、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建起了一整套完整的航保体系。因其表现突出,得到了军委首长的嘉奖,并被升为航保部部长。
1983年,冯洪达被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任副院长,不久升任院长等职,被并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在大连舰艇学院任职期间,冯洪达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整治。他刚到学院时,看到教员们每天早上扛着笤帚扫大街,便下令停止该行为,他认为教员工的任务是科研,教学,为国育才,不能被琐碎小事分散注意力。当时学院住房十分紧张,小三间里都塞着三户高级知识分子,拥挤不堪。在冯洪达的带领下,学院盖起了几栋住宅楼,初步缓解了教职工住房困难的问题;为了丰富学员们的课余生活,冯洪达主持修建了网球场溜冰场;考虑到学员训练辛苦,营养跟不上,冯洪达决定建造一个养鸡场,以保证学员每人每天能吃上一个鸡蛋。为解决养鸡技术问题,他两度到过刚起步的养鸡专业户韩伟家里请教。冯洪达的这一系列举措得到了全校上下的拥护。
在对待部属和士兵的问题上,冯洪达继承乃父风节,爱兵如子。作为院长,他经常骑自行车在校园内巡视,与学员、士兵、厨师、教师等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困难并及时解决问题。在许多事务上,他总是亲自带头,树立榜样。校园内有一条名为“自由河”的河流,由于淤泥堆积而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在一次暴雨之后,洪达亲自带领干部们进行清理工作,年过五十的他卷起裤腿,亲自下到泥水中指挥工作,并连续工作数小时,这一行为可能为他后来患上严重的类风湿疾病埋下了祸根。
1984年,国庆35周年,天安门广场上大阅兵时,其中海军方队就是冯洪达组织和训练的。在训练期间,54岁的他与学员们一起同吃同住同训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那天,冯洪达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中央军委的通报表扬。
壮志未酬
1990年1月25日,江泽民发布命令,调冯洪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但冯洪达当时已经患病在身,无法前去报到。海军司令员张连忠、原政委李耀文发出指示,要求他“紧急治病,治好病再来报到”。1993年,患病六年的冯洪达因医治无效逝世,年仅62岁。
人物著作
参考资料:
个人生活
情感生活
冯洪达的夫人为余华心,她是冯玉祥以前的老部下余心清的女儿。冯余两家早年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冯洪达和余华心也早互有耳闻。1953年,冯洪达从苏联巴库海军学校海军指挥专业毕业回国,当时余华心就读复旦大学中文系,在时任华东交际处处长的管易文的牵线搭桥下,二人在上海大厦举行的舞会上相识,继而交往。 五年后,冯洪达和余华心结婚,随后分别于1959年生下长女冯丹龙,1962年生下次子冯丹宇。
家庭成员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布衣将军冯玉祥 .巢湖市人民政府.2024-08-30
冯丹龙:政协情怀代代相传.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4-09-09
冯玉祥之孙调职 出任总装综合计划部部长(图) - 青岛新闻网.青岛新闻网.2023-11-14
冯玉祥遇难之谜.半岛网.2024-08-30
基督将军冯玉祥之子冯洪国——民国公子将军2.澎湃新闻.2024-08-30
蒋纬国批评“台独”的亲笔信在重庆露面(组图).新浪网.2024-08-30
冯玉祥将军魂归中华.豆瓣读书.202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