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万福(1883-1944),环县曲子镇(原属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曲子县)刘旗村人。是边区劳动英雄,农民诗人。

孙万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家境贫寒,未入学读书,但擅长作诗编歌,青年时起就是方圆几十里闻名的民间歌手。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解放了曲子县,孙万福活儿获得解放,分到土地牲畜,积极劳动,带动乡民发展农业。后积极从事公益事业,被刘旗村民推选为“优抗”代耕队队长和小学名誉校长,为家乡做贡献。1940年孙万福将土地长期借给八路军的部队耕种,并亲自教部队耕种。由于在边区的革命和生产活动中表现突出,被选为劳动英雄,并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接见。1944年,孙万福逝世,终年61岁。

孙万福的诗歌作品在当时的延安市解放日报》和《陇东报》上发表的有20多篇,其中《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被谱成歌曲,传唱全国。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孙万福一直务农,从未上过学,一字不识。但是,他才慧过人,擅长做诗编歌,有出口成章的本领。每逢新春佳节,乡间闹秧歌、耍社火,都能编出许多顺口溜、快板、瑞安鼓词来。从青年时起,孙万福就是方圆几十里闻名的民间歌手。民国十八年(1929年)大旱年馑时,他家地产典当一空,一家8口人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翌年,租种土豪川地20余亩,除去苛捐杂税,年获不过3石,难以维持生活。为此,他又借债办起磨坊,靠给别人磨面赚麸子度日。

解放翻身

1936年6月,西征红军解放了曲子县,建立了新型的革命政权,孙万福重见天日。他家分到川地20余亩,牲畜2头。孙万福翻身得解放,积极从事公益事业。他虽然一字不识,但天资聪敏,善说顺口溜,他的家乡刘旗村办社火时,他为“春宫”(走在社火前头,逢场作戏的人);村里过红白喜事,他常为总管。1939年,孙万福被刘旗村民推选为“优抗”代耕队队长和小学名誉校长,连续5年为本村4户抗日军烈属义务耕地250余亩(平均每户每年50亩),受到曲子县政府的表扬;坚持年年修桥,从八路军进驻家乡起,为军队和行人的便利,先后修了8架桥;还把自己的21亩地借给驻军种麦,并经常借给牲口和农具。在任本村及张家塬两小学名誉校长期间,劝子弟入学,爱护学生,亲手修理学校的桌椅用具,用自己的钱给困难学生买笔买纸,学生们亲切地叫他“孙爷爷”。延安市解放日报》曾报道了他的事迹。1940 年夏,庆环分区专员马锡五介绍孙万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响应中共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孙万福增开荒地,扩大耕种面积,仅1942、1943年两年开荒地50余亩,共种粮田180余亩。他家共需粮食17.2石,1942年全年收支相抵,尚余细粮15.6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因此,他家连续两年超交公粮1700余斤。在他的影响下,全村42户人家,1943年开荒地400亩,增加粮食60石(仅是春荒300亩的产量),并组织12户贫农变工,合成驴犋6对,种秋田600余亩。孙万福自己翻身后下决心帮助政府改造“二流子”。当时他们村共有6个“二流子”,1943年在他的帮助下,教育好5个。

孙万福还是一位拥军模范,1940年他把自己的20亩川地长期借给八路军三八五旅驻防曲子的部队耕种。逢年过节,他都提上自家的黄米酒、猪肉、鸡蛋、蔬菜去慰问部队战士。1943年春季,驻防曲子部队在刘旗白杨树山上开荒种糜子时,他当义务“老师”,与战土们一起刷捡埂、垒地畔、挖圪崂、填水壕,并亲手在挖过的荒地里撒播上糜子种,年终收获100余石。八路军三八五旅旅长王维舟高兴地说:“这是孙万福的好处啊!”并号召部队战士向孙万福学习农作方法。由于孙万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被选为曲子县劳动英雄,1943年11月参加了陇东分区劳动英雄大会。他的事迹登载在《解放日报》,介绍他试种3分地收籽花12斤的经验。孙万福又被选为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的代表,于1943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在延安参加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及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2月5日,孙万福出席中共中央西北局招待劳动英雄代表座谈会;12月9日,毛泽东在与孙万福等17位劳动英雄谈话时,孙万福用两只手紧紧抱住毛泽东的肩膀越说越激动,即兴朗诵了一首诗:《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后来《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被谱曲后唱遍了全中国。就在这次代表大会上,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孙万福“甲等劳动英雄”称号,发给奖金2万元(边币)。

1944年2月7日,陇东地委、专署及八路军三八五旅召开欢迎孙万福大会,专员马锡五致欢迎词;陇东剧团上演了话剧《孙万福回来了》。孙万福在大会上讲了话,他提出要把刘旗村42户村民都组织起来,发展生产,争取做到“耕二余一”;还表示要用自己的2万元奖金做十几辆纺车,发动刘旗村的妇女纺线线。最后他鼓励青年人说:“我今年60岁了,已经是偏西的日头,还能当上个劳动英雄,你们青年人像刚出的太阳,谁个不是虎背熊腰,都应当争取当劳动英雄。”孙万福口吟了《抗战有剧团》、《赵县长》等十几首诗歌。

逝世

1944年7月13日,孙万福在去曲子县城为刘旗村变工队购物返回涉水过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时,不幸被洪水夺去了生命。终年61岁。孙万福逝世后,《解放日报》发了讣告,曲子县民众近千人自发地参加了追悼会。庆环分区、陇东专署,中共曲子县委、县政府和当地驻军送了花圈和挽联

人物评价

周扬在《解放日报》评价:“这个老头是一个很有诗意的人,他的讲话就像诗一样,简直是很出色的朗诵啊,比某些职业的朗诵诗人还高明呢!”他又写道:“孙万福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在他更善于把这些思想和情绪化为活泼的、带有丰富多彩的语言。不但个别句子带有诗意,而且通篇带有诗的结构和风格的语言。”“他时常在语言里用着一些成语、形象和比喻,而且有时用得那样恰当,使旧的成语获得了新的内容和生命。这些成语原来很多是有韵的句子,但是不管有韵没韵,他讲出来都纯然是自然的节奏,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痕迹。”周扬还称赞说:“孙万福算得一个优秀的诗人。”

著名作家吴伯箫在其散文《菜园小记》中说:“他是 60 多岁,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讲话又亲切又质朴。”

人物轶事

领导接见

1943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在延安参加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及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2月9日,毛泽东在与孙万福等17位劳动英雄谈话时,孙万福用两只手紧紧抱住毛泽东的肩膀,激动地说:“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账也还了,地也赎了,牛羊也有了,这都是您给的,没有您,我们这些穷汉子爬在地下一辈子也站不起来。”他越说越激动,即兴朗诵了一首诗:《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诗中写道:“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天上三光日月星,地上五谷万物生,来了咱们的毛主席,挖断了穷根翻了身。为咱们能;过好光景,发动了生产大运动,人人努力来生产,丰衣足食吃饱饭。边区人民要-心,枯树开花耀眼红,千年的枯树盘了根,开花结籽靠山稳。”当他一口气朗诵完这首诗后,与会的英雄们都惊喜万分。毛泽东拍着孙万福的肩膀问他是不是秀才,他望着毛泽东回答说:“我一字不识啊!”听说他一字不识,毛泽东对这位农民诗人的天才和气质大为惊叹!

人物作品

孙万福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庆阳市乡土气息。作品有颂扬毛主席丰功伟绩的《歌唱毛主席》,歌唱边区美好生活的《我们边区像清泉》《边区人民要一心》,赞扬边区党政军干部的《马专员》《王旅长》《自卫军》,配合政治运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抗战剧团》《二流子要转变》,怒斥汉奸、特务、顽固派,号召边区军民防奸反特的《自卫军》《我们边区团结得像铁桶》等歌谣。这些歌曲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人民领袖的光辉形象,赞扬了革命干部、战士为人民鞠躬尽瘁的英雄业绩,无情抨击了压迫人民、破坏革命的阶级敌人。

荣誉

1943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孙万福参加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及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孙万福“甲等劳动英雄”称号,发给奖金2万元(边币)。

参考资料

陇原红色记忆︱孙万福.今日头条.2024-08-21

三首经典陇东民歌混声合唱改编完成.庆阳市人民政府.2024-08-21

【陇东英烈】农民诗人——孙万福.庆阳网.2024-08-21

孙万福的奖状.今日头条.2024-08-20

【陇原红色记忆】孙万福.甘肃党史网.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