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币券,又称代金券,是一种具有替代现金货币并赋予等额购买权的替代券。通常由商业单位定向发行,作为一种隐蔽的促销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29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发售代币票券,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此外,《人民银行法》第44条也明确规定,印制、发售代币票券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尽管如此,代币券的相关商业活动在中国仍然受到严格的法律规定。

概念及分类

广义的代币券

广义的代币券指的是所有能够代替货币的有价证券和凭证。

狭义的代币券

狭义的代币券是由零售商或零售商会同银行印制、发售的,能够在特定零售商家购买商品的代币符号。它虽非货币,但在特定场合可以代替法定货币充当支付手段。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多种变种,包括“领货券”“抵用券”“购物券”“储蓄卡”“消费卡”等,本质上仍是代币券。市面上常见的代币券可分为储值卡和购物卡两大类别。储值卡又细分为单用途储值卡和多用途储值卡,后者包括医保卡和某些酒店的贵宾卡。购物卡则大多由商场自行发售,具备一定的流通性。

社会评论

法律界

法律界人士指出,发行代币券(卡)违反了中国的金融法规。中国银行法及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各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应遵守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禁止发行各类储蓄纪念卡和不记名、不记息、有固定面值的联名卡。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不得发行新银行卡。银行发行的个人银行卡应严格遵循申办程序和监督机制。专家强调,这种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税收部门

税收部门指出,如果代币券广泛流通,可能会导致国家税收的损失。根据税法规定,单位购买代币券作为礼品赠送他人,此类支出应计入“业务招待费”。这部分费用应按照一定比例控制,超出部分不应税前扣除,而是应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以代币券形式记账,单位可以通过其他不受额度限制的科目列支,可能因此减少企业所得税。此外,由于代币券难以直接扣税,以代币券赠送他人,单位难以为其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商家对集团购买代币券提供的折扣,受益者很少会主动缴纳个人所得税。

消费者和商家

许多消费者和商家认为,代币券是一种现代化的结算方式,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些金融界人士也认为,银行发行的信用消费卡带有电子钱包功能,有助于推广信用卡服务,推动消费方式变革。然而,金融界资深人士分析指出,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刷卡消费确实是一种现代化的金融电子支付手段,但它并非只有代币券才能实现。事实上,现有的银行卡已经提供了完善的服务,足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过度依赖代币券可能会助长不正之风。

商家

许多守法经营、诚信至上的商家支持禁发代币券的举措。他们认为,发行代币券弊大于利,既损害国家利益,也伤害商家自身。集团购买量大的情况下,短期内会给商家带来显著的销售额,但这可能是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商家往往会利用持券者的普遍心态,提高价格,追求短期利润,却忽视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提升。这种做法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法律规范现状

- 《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人民币管理条例》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发售代币票券,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

- 国务院纠风办等部门曾多次发布通知,取缔各种代币票券。

- 尽管相关法律政策对商业储值卡持否定态度,但也有一些例外情况。例如,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的《会员卡管理试行办法》,对会员卡进行了规定,但后来已被废止。此后,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商业储值卡的管理和规范进行了积极探索,试图为商业储值卡的合法化创造条件。

流通原因

代币券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其具有一系列特性:

1. 信息隐蔽化,通过显示余额和数字背景图案等方式代替具体信息。

2. 销售渠道扩散化,使得代币券的制造和销售更加分散。

3. 发售时机灵活,使用期限较长,有些甚至不限定有效期限。

4. 购买主体多元化,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个人。

5. 使用群体普遍化,代币券简化了馈赠收受的过程,减少了尴尬局面,因而使用群体趋于普遍化。

参考资料

代币券(抵用券)引发的法律思考.法律图书馆.2024-11-25

代币券-详解.豆丁网.2024-11-25

为代金券正名:未来世界的必须品.百家号.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