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夫·冯·多纳伊(Christoph von Dohnányi,1929年9月8日-),德国匈牙利裔著名指挥家,代表曲目包括《火鸟》《彼特鲁什卡》和《雅科布的梯子》。他的音乐生涯跨越了多个国家和著名乐团,以其对现代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指挥技艺而闻名。
个人经历
克里斯托夫·冯·多纳伊出生于一个深受音乐和政治影响的家庭。他的父亲汉斯·冯·多纳尼和其他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反抗纳粹主义的运动,最终在1945年被捕并处决。这段历史给年轻的多纳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二战后,他在慕尼黑学习法律,但很快转向音乐,进入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学院学习作曲、钢琴和指挥。
在慕尼黑歌剧院,他开始了他的音乐职业生涯,担任舞台临时演员和钢琴家,并获得了理查德·施特劳斯奖。
1952年他回到德国,应指挥大师乔治·索尔第之邀出任法兰克福歌剧院指挥。
1957年,多纳伊被任命吕贝克歌剧院音乐总监和指挥,成为德国最年轻的歌剧院音乐总监。
1964—1969年,他是科隆电台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1968年还兼任法兰克福市剧院音乐总监。
他也曾与许多著名的乐团合作过,其中包括柏林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他在欧洲虽然有大量的演出合约,仍然抽空到美国指挥纽约(大都会) 、芝加哥、旧金山的歌剧院演出,并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匹茨堡交响乐团、圣路易斯交响乐团和纽约爱乐乐团合作演出。
从1974年开始,他又参与歌剧的制作,在法兰克福歌剧院指挥《费加罗的婚礼》《莱茵的黄金》和《费德里奥》的演出。
1978年,他被委任为汉堡歌剧院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
克里夫兰管弦乐团自1982年马泽尔离任之后,曾处于低沉状况。
多纳伊的国际职业生涯始于他与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合作,他在1981年首次与乐团合作,并于1984年正式成为音乐总监。在他的领导下,乐团进行了多次国际巡演,并在布洛索姆音乐中心进行了完整的歌剧演出。他还监督了林朝加的聘任,后者领导了新成立的克利夫兰管弦乐团青年管弦乐团。除了录音项目,多纳伊还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国际巡演上,包括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等欧洲音乐节的巡演。他还负责聘请新的管弦乐团成员,以及取代长期担任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合唱团指挥的罗伯特·佩奇的人选。
多纳伊上任后,在短期内焕发了乐团原有的光彩,重振了乐团,保持了全美的乐团最欧洲化的音色,赢得人们的信任。
多纳伊在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任至乐团成立75周年,即1993年。
指挥风格
多纳伊的指挥风格特点是严整、细腻、精确和富于激情,在他的指挥特点中,既有着德国式的深刻思考性,又有着匈牙利式的热情与纯朴,二者兼而合一,达到了一种十分富有颗力的境界。他在指挥时非常善于动脑筋,由于他精通作曲理论,因此对作品的结构等方面的特点掌握得十分恰当。在对待作曲家的作品,特别是古典主义作品方面,他基本上是属于忠实于原作的指挥家,对于这方面的问题,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不同意随意修改作曲家的作品,哪怕是仅仅对于配器部分,因为他认为现代的交响乐团已经有能力按照作曲家的原意将作品演奏好,而作为指挥家和演奏家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仅仅表现音乐中的美,而是将作曲家创作中的内在含意与思想性尽情地体现出来。多纳伊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之间可谓是一种珠联壁合的关系,他们的合作可以说逐渐地完善而达到了默契的程度。其实,多纳伊在上任伊始时的处境并不是很妙的,甚至可以说还带有着相当大的危险性,因为领导这个老牌名乐团的起点实在是太高了。首先,克利夫兰交响乐团作为全美“五大交响乐团”中的一员,其特色可以说是最为突出的,这个乐团从 50 年代到70 年代,在老指挥大师赛尔的领导和训练下,成为一个“精密得使人透不过气”的乐团,其细腻、严整、规范和干净的演奏风格,被人们认为是全美“最欧化”的交响乐团。1972 年马泽尔接任以后,又使这种特色得到了大大的发展。这样一来,便给多纳伊上任后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然而多纳伊却以自己上任后的出色工作,赢得人们广泛的赞誉,现在,无论是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成员们,还是热心地关注着这个乐团命运的音乐爱好者们,都清楚地感觉到了它今后所具有的光明前途。
成就
多纳伊是目前世界上灌制唱片数量较多的指挥家,多年来,他曾在伦敦唱片公司录制过大量的歌剧和交响乐唱片,手下的乐队也基本上是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当然也有维也纳爱乐乐团和一些其它乐团。他指挥录制的优质唱片在世界上很畅销,而且所涉及的作品的范围也很广,如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录制的安东·布鲁克纳第四、第九交响曲,安东·德沃夏克的第七、八、九交响曲和《斯拉夫舞曲》,马勒的《第五交响曲》雅那切克的交响狂想曲《塔拉斯·布尔巴》和相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等等。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录制的阿尔班·贝尔格的歌剧《沃切克》和《露露》,费利克斯·巴托尔迪的第一至第五交响曲及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火鸟》等等。
1994年,冯·多纳伊成为伦敦爱乐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1997年成为他们的首席指挥。他支持了增加古典音乐在英国影响力的宣言,并在2008年成为爱乐乐团的“终身荣誉指挥”。在英国,他的成就不仅体现在音乐会和录音上,还体现在对古典音乐推广的贡献上。
多纳伊与世界各地的著名乐团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以色列爱乐乐团。他还曾在维也纳音乐协会、萨尔茨堡音乐节等欧洲各地的场馆演出。在苏黎世歌剧院,他领导了多部歌剧的新制作。他的助理包括多位后来成为著名指挥家的音乐家,如迈克尔·斯特恩、艾伦·吉尔伯特等。
荣誉
个人生活
多纳伊的个人生活同样丰富多彩。他曾与德国女演员雷娜特·齐莱森结婚,并有两个孩子。他的第二任妻子是德国女高音歌唱家安雅·希利亚,他们有三个孩子。自2004年以来,他与芭芭拉·科勒结婚,居住在德国汉堡市。
个人事件
多纳伊是一位思想开放而又情绪激昂的指挥家,他有着极其敏锐的思维和快速接收新生事物的能力,这一点他和他的祖父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老多纳伊当年崇尚的是以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风格,因此无论是对于作曲还是指挥,他都坚持着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式的19 世纪浪漫主义风格。然而小多纳伊则是完全醉心于以阿诺尔德·勋伯格为代表的新维也纳乐派的风格的。因此他与他的祖父之间在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上存在着明显的代沟,当年他赴美国寻找祖父学习音乐时,就因为不堪忍受祖父的保守观点而离其而去。所幸的是他终于在伯恩斯坦的身上找到了共同点,这位美国现代指挥和作曲巨匠,倒是给了多纳伊很多的影响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