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小团扇春蜓

小团扇春蜓

小团扇春蜓(学名:Ictinogomphus rapax),是春蜓科、叶春蜓属的昆虫,属于蜻蜓目。小团扇春蜓分布于中国、日本亚洲东南部,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福建省河南省江苏省、湖北、浙江省江西省、中国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及陕西省地区也有分布。一般在白昼活动于稚虫生活的环境附近,常在河塘、溪流处飞翔。其食物主要是蜉蝣稚虫、蚊类美国白灯蛾或同类的其他个体,甚至蝌蚪及小鱼。

形态特征

雄性

体型:腹长46-49毫米,肛附器4毫米,后翅39-42毫米。

体色:下唇黄色,中叶前缘和侧叶末端淡褐色;上唇基方具1条阔黄色横纹,有时成2个近圆形斑;前唇基黄色;后唇基黑色,两侧各具1个黄色大圆点;颊黑色;额横纹后缘中央凹入很深;头顶黑色,侧单眼上方具1对突起,基部相遇,末端尖锐;后头黄色具黑边,后头后方具1个大黄斑。

翅膀与足:翅透明,微带淡褐色;足大部黑色,基节外方黄色;前足转节腿节腹方具黄色斑点或条纹。

腹部:大部分黑色,具黄色斑点;第8节背板腹缘适度扩大;第10节及肛附器黑色。

雌性

体型:腹长49毫米,后翅43-45毫米。

体色:基本与雄性相同,但后头中央具角1个,腹部第8节背板腹缘不如雄性扩展那么大。

栖息环境

小团扇春蜓稚虫栖息在水中砂粒、泥水或水草间,少数稚虫生活在林地碎屑或积水的树洞中或爬出水面附着在岩石的水膜内。小团扇春蜓一般在白昼活动于稚虫生活的环境附近。常在河塘、溪流处飞翔。 雌性小团扇春蜓喜欢待在远离水源的地方,例如森林附近,它在那里更容易获取食物。

生活习性

小团扇春蜓一般以卵或稚虫在水中越冬,少数种类成虫也可冬眠。小团扇春蜓属不完全变态。生活史只经卵、稚虫和成虫3个阶段。各阶段历期长短不同种类间差异很大。卵经过5-230天孵化出包被在薄甲壳质膜鞘中的“预稚虫”,经几秒至数十分钟后,脱去膜鞘进入第二龄期,成为能自由活动于水中的稚虫俗称水虿

小团扇春蜓的食物主要是蜉稚虫、蚊类美国白灯蛾或同类的其他个体,甚至蝌蚪及小鱼。稚虫期要经9-15龄才能发育成熟。老熟稚虫爬出水面,结束了水中生活,附着在石头、植物或其他物体上,脱去外壳进入成虫期。刚出来的成虫身体柔软,要经过数小时或几昼夜时间硬化体壳,随着体液循环,翅芽伸张挺直,体色与斑纹也逐渐鲜明,这时小团扇春蜓才有能力飞离蜕皮处,到广阔天空中翱翔。

繁殖方式

交尾:性成熟的雄虫在交尾前,先使腹部向前弯曲,将第9腹节生殖孔移到第2、3腹节下面与交合器的次生阳茎对接,把精包(由带状黏膜把精子包缠卷裹形成)通过阳茎贮存于阴囊内。在完成精子转移之后,雄虫即在空中追逐雌虫,并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握住雌虫的相关部位,雌虫用六足抱住雄虫的腹部,自动弯曲腹部,把腹端生殖孔伸达雄虫第2节与次生阳茎对接起来,形成个环状串连。

产卵:交尾结束后,雌虫很快产卵。卵产在植物体内或水中及其附近物体上。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日本孟加拉国印度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越南柬埔寨;在中国分布于东部和南部(福建省河南省江苏省、湖北、浙江省江西省、中国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及陕西省

近种区别

小团扇春蜓与大团扇春蜓(Sinictinogomphus clavatus)的区别:大团扇春蜓腹部末端的一对扇叶比较大,而小团扇春蜓的则比较小,并且大团扇春蜓的六条腿比较粗,腿节是黄色的胫节是黑色的,而小团扇春蜓的六条腿比较细,六条腿均为黑色。其余形态比较相似。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无危(LC)。

生态价值

小团扇春蜓是有益于人类的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和水质环境的指示昆虫。

参考资料

Ictinogomphus rapax Rambur, 1842.observation.org.2024-11-14

小团扇春蜓:浙江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小团扇春蜓:浙江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2024-09-23

小团扇春蜓 Ictinogmphus rapax.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09-23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iucnredlist .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