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取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最初称为郁文学社,后来更名为三取书院,寓意乡试、会试、殿试均能取得成功。书院位于天津市三岔河口南岸,后迁至河口东岸盐关厅后。书院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天津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沿革

三取书院原址在天津三汊河口,清康熙帝五十八年(1719)由邑绅公建于河口南岸,为士子课文之所。乾隆二十年(1755),邑绅王又朴与士商捐修学舍十二间。其时掌教束修、生童膏火等经费,概由商领款项内支给。嘉庆六年(1801),重修院舍。同治七年(1868),书院被外国入侵者占据,在河口东岸盐关厅后另建新舍。光绪十三年(1887),拓地改建,扩大规模。

教育贡献

三取书院是天津市私人创办的第一所书院,开启了天津私人办学的先河。书院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天津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书院的旧址为赵公祠,是赵良栋、赵宏燮、赵之壁祖孙三代之聂氏宗祠。他们在任期间修堤防、办义学,多有善政,所以天津人为他们建立了祠堂作为表彰。书院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天津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持者

三取书院的主持者王又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在清代前期天津的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他的著作包括《易翼述信》《大学原本说略-读法》《中庸总说-读法》《河东盐法志》及《介山自订年谱等》,其中许多作品被收录于《诗礼堂全集》。他的事迹也被记录在《中国人名大辞典》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辞书中。

文物遗存

三取书院的建筑现已无迹可寻,但在1989年,人们在大口胡同附近发现了赵公祠石碑的部分构件,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历史文献中关于三取书院的记载的真实性。

参考资料

从赵公祠到三取书院.新浪博客.2024-10-25

清末天津老城里的书院.天津档案方志网.2024-10-25

走进老城厢 探访旧书院.新浪网.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