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沼沙参

沼沙参

沙参(Adenophora palustris Kom.)为桔梗科沙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沙参的亚种,根胡萝卜状,高可达1米。分布于朝鲜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省吉林省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胡萝卜状,茎叶无毛。茎直立,高约1米,不分枝,密生叶。茎生叶互生,无柄,长圆形或圆卵形,顶端急尖,厚而稍有光泽,边缘有圆齿或不规则锯齿。花序假总状,数朵花。花萼无毛,裂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顶端稍钝或急尖,有清晰网脉,边缘浅裂或有齿;花冠宽钟状,长1-2厘米;花盘长4毫米,宽1.5毫米,无毛;花柱稍稍伸出花冠。花期8月。

该种的最大特点是花萼裂片很宽,卵形,浅裂或有齿,具清晰的网脉。其次,花少数,集成假总状花序;叶宽而厚,且有光泽。

分布范围

产中国吉林和辽宁省两省的东部。朝鲜北部也有。模式标本产于朝鲜北部。至今只是在模式产地附近地区采到少数标本,分布区狭窄。

生长环境

常见于草地、灌丛中,喜生于岩石上,或多石的环境中。喜温暖或凉爽气候,耐寒,虽耐干旱,但在生长期中也需要适量水分,幼苗时期,干旱往往引起死苗。以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幼苗出土后要注意除草、松土,苗高3厘米左右间苗1次,高10-15厘米时定苗,每隔10-15厘米,留壮苗1棵。为防止倒伏,在生长期间,可结合施肥进行培土壅根。追肥,苗期需勤施薄肥,保持幼苗健壮,以后除每年植枯萎后和出苗前,各追肥1次外,还需在5、7、9月各肥1次,以人畜粪为主,在植株高45厘米时,及时打顶,控制植株高度,减少养分消耗,有利根部生长。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根腐病,可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射。褐斑病可用代森锌6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射,虫害有蚜虫地老虎等为害。

采收和储藏:播种后2-3年采收,秋季挖取根部,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乘新鲜时用竹片刮去外皮,切片,晒干。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分春播与冬播,北方春播4月,冬播在1月上冻以前。整地施足基肥,每1h㎡施堆肥或厩肥4500-60000公斤。整地后,作宽1米,按行距40厘米开浅沟,把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1.5厘米,稍镇压,浇水,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春播种子约两星期后出苗。冬播种子第2年春季出苗。

化学成份

沙参根中分离得4个化合物,它们是: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吡喃葡萄糖(β-sitosterol-O-β-D-glucopyranoside),蒲公英赛(taraxerone)及二十八碳酸(octa-cosanoic acid)。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