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骚子
海盐骚子是海盐县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明代四大声腔之一,因形成于浙江海盐县而得名。这种戏曲以其优美的唱腔和使用官话演唱的特点,在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受到文人、士大夫和宫廷的喜爱,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雅戏曲。
历史背景
海盐骚子依附于古老的民间祭祀仪式——“待佛”,是一种融合宗教信仰、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的海盐独特民俗风情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献记载来看,海盐骚子已有超过480年的历史。吴侠虎先生在其著作《东方大港·澉浦岬》中提到,待佛之风俗始于明代嘉靖时期,此时骚子演唱活动已经相当流行。从骚子艺人的传承关系来看,也有300多年的历史。原六里乡(今属澉浦镇)青龙村的周谓荣(1908-1995)是第八代骚子传人。此外,骚子艺人吴关金(1925-2005.1.12)曾见到过1724年(清雍正二年)的抄本。因此,海盐骚子源于古老的民间祭祀(待佛)仪式,至今已有大约500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海盐及嘉兴市地区和上海市、江苏省毗邻地区。
表演形式
海盐骚子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说、表、念、唱等多种曲艺常用手法,以及分生、旦、净、末、丑、外等戏曲角色进行拆唱。表演者不化妆,身着旗袍,手持乐器,通过站唱、起角色拆唱及一唱众和或乐队伴奏等形式进行演唱。骚子演唱的曲目分为神歌书和汤书两类,前者包含《云长》《封神演义》等大型曲目,后者则涉及当地风物、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海盐骚子的艺术形式丰富,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艺术价值
海盐骚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朝嘉靖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海盐骚子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性曲艺。它与海盐腔有着紧密的关系,被认为是海盐腔的“活化石”。海盐骚子对于研究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价值。尽管传统的骚子活动已基本停止,但其艺术精髓仍在民间得以延续,并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待佛习俗虽然已经停息,但海盐骚子的艺术精华却得以保存并传承。1956年,骚子艺人们在海盐县首届民俗音乐舞蹈汇演上展示了传统曲目。1979年,国家相关部门开展民间文学艺术集成的工作,海盐县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收集到了大量的手抄本和录音资料。此后,海盐骚子的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2003年,海盐骚子进行了原生态现场演示活动,录制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并建立了个人档案。这些努力为海盐骚子的未来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承发展
海盐骚子的艺术形式在当代得到了新的发展。自1996年以来,海盐县的文艺工作者利用骚子艺术形式创作了许多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并在省市演出中获得了奖项。海盐骚子也成为旅游节的固定节目,展现了其原始的魅力。2005年,向阳小学开展了《“儿童骚子歌”乡土艺术系列音乐特色研究》的课题研究,旨在传承和发展海盐骚子艺术。同年,海盐骚子被列为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专业试点项目和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理论研究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海盐骚子的研究工作逐渐展开。截至2006年,已经有10多篇(部)论文和专著在省、市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或出版,探讨了海盐骚子的历史、发展前景及其教育功能。
艺术创新
近年来,海盐骚子的艺术形式不断创新,融入了现代元素。例如,《南北湖风光美如画》在保持原有音乐旋律的同时,采用了男女对唱的形式,增强了观赏性。《上梁》在表演形式和灯光道具上进行了创新,赢得了多个奖项。《新农夫汤书》则是将现代舞的元素引入骚子艺术,为海盐骚子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资料
海盐十大民俗文化.海盐十大民俗文化.2024-11-07
试述海盐骚子.中国知网.2024-11-07
袅袅乡音,海盐腔的不了之情.海盐县人民政府.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