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桐起义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宁海县城关镇,建筑面积1244平方米,是宁海县现在规模较大的古建筑。主体建筑有照墙、五凤楼、戏台、泛轩、大殿、后宫。附属建筑有台门、总曹殿、无常殿、东西看厢、财库。196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王锡桐起义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王锡桐起义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海县城桃源南路20号,原为城隍庙,始建于唐广德年间。南宋隆兴三年(ll64年),县令薛抗重建,元朝又废,明洪武三年(l370年)重新设庙定制,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四年(l819年)重修。光绪、民国年间也有修。

1963年省人民政府公布王锡桐起义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县府拨款对台门、围墙、五凤楼、财库、总曹殿进行修缮。

l983年始,宁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就设立在这里。大殿辟为展厅,经常举办文物、书画等各类展览供人参观。泛轩陈列着王锡桐起义事迹,是宁海县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教育场所之一。

l990年,县府再次拨款对戏台,后宫进行维修。

建筑构造

主体建筑共有四进,自南至北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墙、五凤楼、戏台、泛轩、大殿、后宫。附属建筑有台门、总曹殿、无常殿、东西看厢、财库,建筑面积l244平方米,是宁海县现在规模较大的古建筑。其中五凤楼为卷篷顶。

轩梁上镌有精美的雕刻,戏台上的藻井叠涩呈螺旋盘筑,额枋上的如意斗拱层层出跳,顶上龙凤呈祥,栩栩如生,歇山顶屋面上,新堆塑着瓦上将军、屋顶状元。

尾吞脊,飞翘檐,气势雄伟,凌空耸立。大殿用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用材粗壮,斗拱、雀替、弯梁、插枋都具粗犷之美,今柱上的几只像生构件,维妙维肖。

历史事件

王锡桐又名守真,字凤栖,宁海北乡大里村人。生于l860年,光绪廿四年(l898)举秀才长期执教乡里,为人师表。40岁不堪天主教会横行,遂组织“伏虎会”。

1903年8月,王锡桐因痛恨列强的欺凌和外国传教士为非作歹,发起反洋教斗争。

1903年l0月3日,王锡桐发起反洋教斗争,率众近万,攻入城内,烧毁天主教堂,捕杀天主教神甫朱国光城隍庙为起义军指挥部,诛杀了一批无恶不作的教徒、会首,沉重打击了披着宗教外衣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宁海教案”引起震动,清朝随即联合法军血腥镇压义军。法国巴斯卡尔号巡洋舰驶入甬江示威,向浙江巡抚施加压力,致函浙江巡抚限7日内擒获王锡桐。台州市知府徐承礼坐镇宁海县,命海门镇游击黄文琮率4艘练船和1艘威远轮,驶抵三门湾,对义军进行镇压。同时法军还迫使浙江省官府签订《宁海教案议约》,勒索白银13万两。

由于王锡桐放松了斗志和警惕,认为“教堂已毁,神父已杀,平日仇恨至此泄尽”,虽几经激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惨遭失败。义军首领僧礼释、周参贵等战死,叶名秀、陈阿三和王锡桐的幼子王幼生等90余人先后被俘。王锡桐被迫逃离宁海,清朝以八千金悬赏缉拿。参加反洋教的群众“被焚数百家,被杀数千人”。宁海大里村“数月不见人烟,稻熟无人收割”。

馆藏信息

参考资料

王锡桐起义遗址_宁波宁海王锡桐起义遗址.旅游指南.2017-11-16

王锡桐起义失败后 归隐新昌香林寺?.绍兴频道.2017-11-16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