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胸鹃鸠

红胸鹃鸠

红胸鹃鸠(学名:鹃鸠属 amboinensis),脊索动物门鸟纲鸽形目鸠鸽科、鹃鸠属的一个物种。体型大而尾巴长的褐色鹃鸠,体重107–179克,体长38-40厘米。背及尾满布黑色或褐色横斑。头灰,颈背呈亮蓝绿色。胸偏粉,渐至白色的臀部。雌鸟无亮绿色。背上横斑较密,尾部横斑有别于同地区的其他鹃鸠。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通常栖息于浓密的常绿阔叶林中。

形态特征

红胸鹃鸠体长38-40厘米,体重107–179克。体形比小鹃鸠大。头部、颈侧和后颈为肉桂赤褐色或栗褐色,微杂黑色的细纹,额部、眼周和喉部的羽色较淡,头顶和枕部近黑色,具紫红色的光泽。背部、翅膀和尾羽为暗栗褐色,上背和翅膀具有绿紫色金属光泽。尾羽甚长,颜色与背部相同,外侧两对尾羽的基部为锈褐色,并具有不明显的黑色横斑。下体为锈褐色或肉桂褐色,具不甚明显的黑褐色细纹。颏部、喉部较淡而无斑。两胁和腹部较暗。

虹膜蓝色,嘴褐色,基部红色,脚红色。

雄鸟和雌鸟的羽色大体相似。体形较为肥胖,头部稍微较小,颈部粗而短,羽毛较为柔软而稠密。嘴短,嘴基有由软的皮肤所形成的蜡膜,上嘴的先端膨大而坚硬,嘴尖稍稍弯曲。鼻孔被羽毛所遮盖。翅膀长而尖,初级飞羽为11枚。尾羽为圆形或楔形。跗的前缘被盾状鳞。脚短而强,适于在地面行走。4个趾均在同一平面上,趾间没有蹼。尾脂腺裸出或退化。

分布与栖息

红胸鹃鸠通常栖息于浓密的常绿阔叶林中。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该物种分布范围广,趋势论证认为种群是稳定的,因为它们很容易适应次生林,一般很少受到栖息地碎片化的影响。

生活习性

红胸鹃鸠常结2-3只的小群活动,很少结成大群。疾速穿越树冠层。落地时尾上举。性情羞怯而胆小,很怕见人,不易接近,飞翔时翅膀振动的声音很大。主要以草莓、面包树等各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叫声响亮,为kro-uum或u-wa声,第二音节比第一音节更响更高,仅在近处可闻。

繁殖方式

红胸鹃鸠的繁殖期为4-7月。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森林中茂密的树枝上。巢呈盘状,主要由细的枯枝构成,每窝产卵1枚。卵的颜色为暗奶油色,大小为23毫米×19毫米。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趋势论证认为种群是稳定的,因为它们很容易适应次生林,一般很少受到栖息地碎片化的影响。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红胸鹃鸠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 3.1——无危(LC)。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亚种分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