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美舍河

美舍河

美舍河发源于海南省省北部,是纵贯海口市南北的一条主要河流,是海南的母亲河南渡江的重要支流,也被称为府城地区的母亲河。

2017年2月9日,美舍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动工建设。2018年8月12日,美舍河治理阶段性完工。

河流介绍

美舍河是海口市中心区东部一条河流,从上游的沙坡水库至入海口,全长23.86公里,流域面积为50.16平方公里。它发源于海口市南部羊山地区,呈圆弧状流经永兴、城西、府城、白龙等4个乡镇及街道,在和平北路桥东侧流入海甸溪,最终从新港码头归入琼州海峡

美舍河的名称,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称谓。据《琼台志》、《琼山县志》记载,在宋代,美舍河别称龙潭水(因源自龙潭)、南溪水(因从府城南流过)、南桥水(因流经府城南桥)。明朝时多称学前水和河口河,因该水从位于府城的琼州府学宫和琼山区学宫前流过,因而又称学前水。清代起多称潘公河和美舍河。

在美舍河中游的海口市琼山区河口村,许多老人现在还习惯将美舍河称为“河口河”。河口村的老人说,美舍河在府城东南河口村附近分成两支,一支流入南渡江(现已干涸),另一支流经府城东门、攀丹村五公祠、夏瑶村和白龙、美舍等海口市东部城区,在长堤路和平桥东侧汇入海甸溪,再由海甸溪从海口港处流入琼州海峡,故称“河口河”。

河流概况

河道走向

美舍河位于海口市东部,南北流向。源于秀英区永兴镇永秀村的龙潭喷泉,流经府城南,绕过府城东门,经白龙街道办事处美舍社区居委会流至白沙黎族自治县、海甸等村,于三亚尾流入海甸溪,汇入南渡江,随之入大海。

河道特征

美舍河长27公里,流域面积53平方公里,总落差82.47米,河床平均比降0.00158。上游为丘陵区,河床狭小,水流湍急;下游河谷开阔,地势平缓低洼,流速缓慢;中游建有沙坡水库。下游段古代称河口河、潘公河,清代以前可通舟,是海口市至府城的水上交通要道。民国初期河道淤塞,不能通船。此后由于沿河西岸环境变化,河床增高,河面变窄,逐渐变成排污河道。

经济文化

经济之河

一方面,充分考虑河流特点,注重节约和控制成本。在美舍河沿岸处处,可见海南省本地植被。“以地毯草为例,相比于台湾草,采购成本从每平米20元减少到6元,养护成本也减少了一半以上”。美舍河凤翔湿地建设的八级梯田,每天可处理污水5000吨,相当于6000户家庭1天的排污量,处理成本仅0.2元/吨,远低于污水处理厂、一体化设备。

另一方面,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周边土地升值。仅凤翔公园周边政府收储土地,亩均升值700万元,土地溢价总计超过70亿元,远超美舍河治理成本。据了解,海口市还将利用美舍河优美的绿化带、湿地公园等资源,打造以休闲产业为主的滨河新业态,进一步提升美舍河经济价值。

文化之河

美舍河是海口市人民的“母亲河”,更是海口市文脉的延续和象征。

充分挖掘现有文化资源。通过美舍河,将海南省文化体育公园五公祠、仙人峒、“琼州第一塔”明昌塔、南溟古刹——大悲阁、明万历年间海南副总兵邓钟题写的“石室仙踪”、海口老城等人文历史场所串联起来,使海口文化的“根”和灵魂得以延续。重新塑造河流新文化。在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建设生态科普馆,通过图片、多媒体、栽种绿色植物等形式,展示海口市治水历程,科普湿地知识,在培养全民生态思维、树立生态观念、提高生态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人民之河

河流治理的最终目标是“群众满意”。海口市在治理过程中,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响应民众诉求,关注百姓评议。新增市民活动广场22个、面积11911平方米,在河流沿线建设9.8公里的特色慢行道和6.6公里的亲水栈道,种植红树林2.8万平方米。美舍河凤翔公园,已成为海口市最靓丽的风景线。

治理开发

海口市从1992年起开始治理美舍河。1992年硬化河岸,将河道拓宽至25至30米。

1999至2004年,投入近4亿元,对11.4公里的河道开展综合整治。

2006年,出动800多名官兵、150多台机械,清理淤泥3.76万方

2016年4月,海口市启动污染水体治理工作。

2017年8月,美舍河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同年12月,入选中国湿地公园

2018年5月,入选全国第一批黑臭水体治理“十大光荣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