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花杠
抬花杠,又称抬杠,是一种源自河北南宫市苏村、石家庄市栾城区等地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该艺术形式最初作为祈雨仪式的一部分,相传始于清朝咸丰年间,由山西洪洞县传入。在当地,有“抬杠上苏村”的说法,表明其曾经非常流行。苏村现存48抬杠。
起源与发展
抬花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祭拜苍岩山庙中“三霄娘娘”的仪式。最初的抬花杠是祭祀舞队中的领队舞种,后来逐渐转变为群众娱乐性质的广场艺术。抬花杠的表演没有乐器伴奏,而是依靠杠箱上的铁环与舞蹈同步发出的声音来营造氛围。抬花杠的表演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组合成多个杠子同时表演。表演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术,使得杠子能够自如地翻转。抬花杠以其独特的简约古朴风格和技巧性、观赏性,在中国的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抬花杠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民俗活动减少,传承艺人的老龄化导致技艺难以传承。
表演特色
抬花杠的表演道具是一根长约一丈的杉篙,外面包裹着条布,类似于轿杆。杠箱是由弹性竹弓固定,两端设有敲板,抬动时会发出声音。杠分为三种类型:大杠、二杠和其他杠队。大杠是杠队的领袖,插有白边黑旗,由杠头负责指挥;二杠是领路,插有黑边白旗,由杠之领头掌管。其他杠队成员按照抽签顺序排列,旗帜颜色鲜艳多彩,上面书写着祈求降雨的话语。表演者分为俊杠(富杠)和丑杠(穷杠),杠子不能超过肩膀或露出头部,也不能用手扶杠。表演的基本动作包括“燕凫水” “老虎大蹶尾” “大抹坐”等,以及“珍珠倒卷帘” “五福捧寿” “十三太保” “二十八宿”等套路。抬花杠的表演在领杠人的指挥下进行,领杠人需要快速灵活地挥动手中的令牌。
历史传承
抬花杠的表演通常在旱年举行,村民们会参与祈雨活动。表演包括沿街转香桌、广场转围场、戏棚串柱等多个环节。转围场项目中有多种丰富的穿插节目,如凤凰展翅、孔雀戏梅等。串柱则是下雨后的谢神表演。如果祈雨未果,则会有起大杠的表演,此时规则严格,气氛紧张。
现代发展
抬花杠原本是一种祈雨的迷信形式,但在50年代后期,南宫市文化馆对其进行了整理改造,去除了其中的封建迷信元素,改为男女混合表演,并加入了新的舞蹈动作和歌曲,使其成为了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艺术形式。
参考资料
精彩亮相!小孙村“抬花杠”.微信公众平台.2024-10-29
抬皇杠.美篇.2024-10-29
守艺|三代人一副杠.百家号.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