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中喙鲸
史氏中喙鲸科(学名Mesoplodon stejnegeri),旧称史坦氏喙鲸,又称北太平洋喙鲸、白令海喙鲸或军刀齿喙鲸,是一种生活在北太平洋深水中的罕见喙鲸,主要以乌贼和小型鱼类为食。该物种最初在1885年由美国国家博物馆馆长Leonhard Stejneger发表,当时仅在白令岛发现一具头骨。在接下来的100年里,关于其存在的证据很少。自1970年代末期开始,一些博物馆科学家开始调查在日本与阿留申群岛的搁浅记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94年,有4头成年雌鲸在阿留申群岛的艾达克岛集体搁浅,提供了研究其外观与生物学资料的机会。史氏中喙鲸科的牙齿外露的部分比其他中喙鲸大,仅次于长齿中喙鲸,因此有时也被称为军刀齿喙鲸。
外型特征
史氏中喙鲸的身躯长,和其他中喙鲸一样往两端渐细。与其他中喙鲸相较之下,其额隆显得扁平,以平缓的坡度连接中等长度的尖嘴魟喙。镰刀状的背鳍位于背部中央后方。嘴部曲线至后半平滑地上翘,形成明显的弓形。成年雄鲸有2颗扁平的大型牙齿,突出的位置大约在弓形下颚的轴心位置,距吻尖约20厘米,前倾且略微向内侧弯折。
无论雌雄体色皆为灰至黑色,头部表面呈暗灰褐色(形成所谓的“帽子”);此深色区域延伸至眼睛后方,使其外观像戴着面罩。体色似乎会随年龄增长而加深,年老个体无论是头顶的“帽子”与“胸鳍窝”(flipper pocket,说明见喙鲸科)皆呈更深的灰色。尾鳍反面(至少雌鲸如此)有浅灰或白色的斑纹,在尾鳍后缘呈辐射状分布(称之为星爆starburst),会随年龄加深。身上常有白或浅色的圆形、椭圆形伤痕,为巴西达摩鲨的咬痕,多集中在身体后半,且密度随年龄增加而加深。在没有雪茄鲛出没的日本海,该海域的个体似乎没有这些伤痕。雌鲸身上很少带有长条伤痕或牙齿造成的切痕,成年雄鲸则常被其覆盖。
分布
史氏中喙鲸分布于北太平洋与白令海西南部的亚北极与凉温带海域,也包括日本海与鄂霍次克海在内,阿拉斯加州与阿留申群岛可能是分布中心,活动的范围最南达加利福尼亚州北部。
习性
史氏中喙鲸会组成3、4头至15头的群体,旅行时会紧密聚集至接近紧邻的程度,显示群体间有很强的凝聚力。由1次4头成年雌鲸的集体搁浅记录推测,它们可能因年龄、性别而有部分分隔存在。在检验成年雄鲸头骨时,曾发现骨折愈合的痕迹,特别是在下颚,加上常遍布体表的长条伤痕,显示它们会彼此争斗,可能是为了接近雌鲸。
生殖
部分史氏中喙鲸幼鲸在春季(3至5月)时于本州岛中部外海出生。测量在阿拉斯加州搁浅雌鲸腹中的胚胎长度,科学家推测生产期可能在4、5月或9月。
食性
由史氏中喙鲸的胃内容物中发现中深层海域的鱿鱼,多属Gonatidae与Grachiidae这2个科。这2大类鱿鱼没有日周期性的垂直迁徙,所以史氏中喙鲸大都在固定的深度觅食。由于它们的觅食方式是吮吸,有时会吸到其他垃圾碎片,包括塑胶袋等。
现状
史氏中喙鲸以往在日本会在渔民捕捉鹅喙鲸时一并被捕杀。在北美西海岸外海,它们有时会陷入捕捉剑鱼和鲨鱼的流刺网中。由于没有任何关于其数量的资料,无法判断它们是否有灭绝的危险。 2013年10月15日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海滩发现一条雌性史氏中喙鲸,大约15英尺(4.57米)长,为雌性,晚上被冲到岸上,被发现时已经死亡。一辆卡车运走了这头鲸目。科学家将对这头鲸鱼进行解剖,对该物种的情况及其死因进行研究。
参考资料
洛杉矶海滩发现罕见鲸鱼 头部像海豚长剑齿.news.fjsen.com.201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