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耄馀杂识

耄馀杂识

《馀杂识》是明代学者陆树声的作品,为丛书集成初编本。该书是陆树声八十二岁时,披阅平生思虑、所见所闻,编次而成。内容涉及理学及前代、当代史事,均有独到见解。

著者

明・陆树声

朝代

书目提要

〖解题〗《耄余杂识》,明陆树声撰。陆树声(一五○九~一六○五),字与吉,号平泉,松江华亭人。嘉靖进士。历官太常寺卿,掌南京国子监祭酒事,赵顼初累官至礼部尚书万历初病归。授学乡里,学问终老。善诗文,工书法。著有《平泉题跋》、《汲古丛语》、《清暑笔谈》等。本书乃作者八十二岁时,披阅平生思虑、所见所闻,编次而成。对理学及前代、当代史事有自己的见解。本书有《宝颜堂秘笈》本,今据《丛书集成初编》本予以整理。〖质量〗二三校。

版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卷数

1

内容选读

真西山曰:“抚民当宽束吏当严。”史称刘宽以蒲鞭示辱谓之宽矣。然使其无罪则蒲鞭可以不施若罪所当惩而概以施之是废法也。袁安不治赃吏称长厚矣。如摭疑似以入人赃罪固不可若苞苴贪而概以贷之是纵奸也。

蔡老泉曰:“赏罚者天下之公是非者一人之私。”余谓赏罚者一世之公是非者万世之公。夫赏当其功赏一人而天下知所劝是与众共之也。罚当其罪罚一人而天下知所惩是与众弃之也。故曰一世之公理之所是一时以为非也。而后世定以为是公是之不可夺也。理之所非一时以为是也而后世定以为非公非之不可逃也。故曰万世之公。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时其臣有得罪先朝而被戮者至其子谋复父官爵文宗欲许之时臣下有谏沮之者曰:“今欲复其官爵必先明其无罪。是先帝不合诛之将置先帝于何地是陛下之视先帝反不若罪人之有子矣。”唐文宗闻其言动容而止。

至言妙理一言足矣而上达者不假言传故圣欲无言。孔门弟子若颜回悟教于无违曾子传道于一唯端木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少林传心各有所得。而慧可以无言得髓三十二菩萨各言不二法门而文殊菩萨离言说问答净名默然。老氏则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盖实际理地不假言诠三教虽殊其传心之致则一也。

元之政君子去小人也。绍圣之祸小人攻君子也。然君子之去小人。每务宽厚而责人不太深。小人之攻君子则逞其私忿而不遗余力。论者谓元之去小人除恶不尽将贻后患卒致绍圣之祸。绍圣之攻君子窜逐禁善类一空卒启金狄之难。故曰:“绍圣之祸吕、范纵之也。金狄之难章、蔡召之也。”

心为火汉《五行传》以心属土谓心星起于牵牛牛属土而岐黄《素问》以心肾属水火。心居上肾居下应南离北坎心肾交为水火合。而言五行者以金木水火土配心肝脾肺肾脾属土脾为中气土居中脾主思。故曰冲虚神明之府则以脾属土心为火其说又明矣。

《老子》曰:“和光同尘。”《庄子》曰:“槁木死灰。”读者皆病其言。而不知老子所谓和者和其光耳。而明为光之本本者不和也。所谓同者同其尘耳。而尘与根对根者不同也。庄子所谓身非槁木而可使如槁木者言物来而不受其触也;心非死灰而可使如死灰者言事至而不为之动也。如所谓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皆有为言之也。善读者不以词害意。

士之席珍以待聘也玉之韫椟以待价也待则无事于求矣。世言卞和献玉以和为知玉矣然和非知玉者也。夫玉之贵于天下也以所重也求售非所以重玉也。故所重在玉则割十五城以易之者玉也。以玉求售则足再而不售者亦玉也。是故士一也逾垣闭门则士重叩关投壁失自重矣。故曰周之士也贵秦之士也贱。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