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查亚峰

查亚峰

查亚峰(英语:Carstensz Pyramid ;印尼语:Puncak Jaya/Jaya Kesuma;荷兰语:Carstenszpiramide),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岛的西部,属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亚省;其海拔4884米,是大洋洲的最高峰,也是印度尼西亚的最高峰,以及世界最高的岛屿山峰。

查亚峰形成于中新世晚期美拉尼西亚造山运动,是太平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碰撞、俯冲的结果。其靠近赤道,山麓属热带雨林气候,而靠近山峰的区域会出现暴雪等恶劣天气。查亚峰整体较为陡峭,山峰南北两侧有巨大陡壁,且周边有多座海拔相近的山峰。山体嵌有大量永久积雪,形成白色峰冠,并分布有大面积冰川,包括卡斯滕斯冰川、梅伦冰川等,但目前面临消融。查亚峰是当地分水岭之一,南北两侧分别有河流发育。山峰坐落在世界级斑岩铜-金矿床成矿带上,拥有丰富的银和勘探潜力,周边的格拉斯伯格矿区(Grasberg complex)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金储备地和第二大铜储备地。查亚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袋鼠科和天堂鸟是最著名的种类;植物区系以茂密的热带雨林和高山冻原植被为特色,生长着各种蕨类植物门苔藓植物和兰花。

查亚峰周边的土著居民是毛科山脉北坡的达马尔人和南坡的阿蒙美达马尔人。山峰被欧洲探险家第一次观测到是在1623年,但直到20世纪才对其开展了调查工作与攀登活动。1962年2月13日,奥地利登山家海因里希·哈勒和同伴成功攀登了查亚峰。随后的20世纪70年代,两只探险队先后重点对查亚峰冰川退缩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他们成功登顶,并测出了山峰高度。查亚峰被普遍认为是“七大高峰挑战”的目标之一。查亚峰曾在1995~2005年之间禁止游客或登山家进入,自2006年起,登山者可以通过不同的路线尝试登顶。

当前查亚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是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衰退,二是采矿和筑路引起的污染与变化。虽然查亚峰属于洛伦兹国家公园(Lorentz National Park),按照规定禁止开展任何现代化经济活动,但部分“稀有且极其有价值”的项目会得到政府特批,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命名

由于历史与政治原因,查亚峰先后出现了多个语言的名称。最早的名称来自于荷兰探险家兼登山家扬·卡兹登兹(Jan Carstenszoon)。1623年,扬发现查亚峰并确认了山顶有大片冰川,而当时的欧洲人并不相信靠近赤道的山峰上会有冰川。直到后来探险活动证实了他的说法,于是为了纪念杨的贡献,将这座山命名为“卡斯滕斯金字塔”(荷兰语:Carstensz piramide,英语:Carstensz Pyramid)。

1963年,为了纪念带领印度尼西亚经过两年武装斗争成功收复荷属新几内亚岛(印度尼西亚于1949年独立后,新几内亚岛的西部仍在荷兰人的控制下)的首任总统——艾哈迈德·苏加诺印尼语:Bung Sukarno),将该山峰命名为苏加诺峰(印尼语:Sukarno Peak)。而之后印尼共产党采用了(印尼语:Puncak Jaya)来命名该山峰,意味“胜利峰”。

此外,该山峰还有一个名字是Jaya Kesuma(印尼语),该名称被用于马帕拉大学出版的书籍中。现在较多使用Puncak Jaya和Carstensz Pyramid来指代此山峰,登山者们似乎更喜欢后者。

位置境域

查亚峰位于位于新几内亚岛中央高原西部,为毛克山脉中部苏迪曼山脉的一座山峰,山顶经纬度坐标4°4'43''S,137°9'29''E。查亚峰以南为新几内亚岛的南部平原,南距阿拉弗拉海约90千米,北部和东南部为重要高原的探险者山脉(法语:Chaîne des Explorateurs)和汉斯山脉(法语:Chaîne Hens)。查亚峰行政上位于印度尼西亚东部巴布亚省米米卡县(印尼语:Kabupaten Mimika)东北部,顶峰县(印尼语:Kabupaten Puncak)、查亚维查亚县(印尼语:Kabupaten Jayawijaya)两县分别位于其东北方和西北方,最近的城镇登巴加普拉在其西南约(印尼语:Tembagapura)约10千米。

成因与变迁

查亚峰现今的形态是由始于晚中新世并持续至今的地壳运动(美拉尼西亚造山运动)塑造的,是太平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碰撞、俯冲的结果,板块之间的聚合边缘(Convergent Boundary)大致朝西南进行,千万年来方向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而查亚峰的形成涉及许多小地壳碎片的相互作用,其地壳运动调整过程异常复杂。

查亚峰所在的新几内亚岛新生代造山带,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构造事件:第一次是太平洋板块向澳大利亚板块俯冲,毕尼奥夫带向SW倾斜,形成Melanesian岛弧,在俯冲过程中形成一条20~10Ma深成岩体,该岩体从东部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高地到西部伊里安查亚广泛分布;第二次是自中新世以来,由于澳大利亚大陆北部被动边缘碰撞俯冲到Melanesian岛弧之下,俯冲面向北倾斜,此过程中形成一系列钾质中性侵入体,其K-Ar年龄为6.0~1.8Ma,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3.7~2.0Ma。此后,区域规模的褶皱作用形成了复背斜和复向斜,于上新世末期形成山脉隆起,可称之为中央隆起区,中央隆起区在内外力结合下发生强烈的、不均一的切割剥蚀作用,在靠近俯冲带的复背斜地区切割剥蚀强烈,形成相对较低的地形;而复向斜地区就成为现今的中央山。由于南部紧邻俯冲断裂带构造应力大,岩石破碎强烈,加上复背斜核部为张应力区张节理特别发育,加速了风化剥蚀作用;而查亚峰地区远离俯冲断裂带,又是复向斜核部,地处为压应力区,不易风化剥蚀,久而久之,复向斜地区成为中央山脉。查亚峰的南部是全岛剥露最深的地区,致使前寒武纪绿片岩相的岩石出露地表。由于山岳产生的降雨量分布不均一,加速了复背斜地区剥蚀作用,强烈的切割和剥蚀作用促使查亚峰成为蒂迪旺沙山脉中的最高峰,并且现在仍处于隆升与平移之中。

地理特征

气候

查亚峰所处的新几内亚岛位于赤道和南纬12°之间,受赤道低压带影响,来自南北半球的信风汇聚引起强烈的大气对流运动。另一方面,中央山的地形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特殊的局部气候。

整体来看,南部平原和山麓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季节性较弱,温度变化幅度小,湿度大。而查亚峰附近气候变化多样,会有降雪出现。由于山区没有气象站,因而缺乏对查亚峰及极高海拔地区精确的气象数据。最精确的数据来自于卡斯滕斯冰川探险队,先后有两只队伍分别在1971年12月至1972年3月和1973年2月安装了测量仪器。此外,偶尔也有登山者采集了高海拔地区的气候数据。

查亚峰山麓地区年平均温度约28°C,其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雪线位于4400米处。山麓地区气温在22°C~37°C之间,白天阳光升起后升温迅速,而夜晚在海拔4300米的地区温度可能降至-8°C,而山峰顶部更低达-10°C。

查亚峰南距阿拉弗拉海直线距离约90千米,来自南方的暖湿气团在毛克山脉南坡形成大量降水,以雨和雪的形式降落在山坡上。海拔3500米以下地区年降水量达5500毫米,而海拔更高的地区降水量会相对减少,但依然十分可观。即使在高海拔地区每天降雨时间依然有数个小时,并且多发生在夜间。当山上温度低于零度时,降水会以雪的形式出现,一般到清晨时降雪厚度会有15~30厘米,但在白天会很快融化。高温和多雨维持了较大的湿度,平均为88%,最高可达100%。

查亚峰地区风速通常较低,平均风速略高于每秒2米,最大可达每秒4米,风向随昼夜变化:白天,空气从山谷底部向山顶沿着山壁上升,形成上升风;而夜晚,情况相反,形成下降风,空气从山顶向山谷流动。查亚峰地区风速最大的月份为三月,平均风速达20千米/小时。

地质

地质构造

查亚峰位于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其大地构造位置一般认为处于太平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交汇处,大致为以中央山脉北侧出露的蛇绿岩为标志的两板块汇聚边缘(俯冲带),除太平洋、澳大利亚和东南亚三个板块外,尚有一系列次级板块在此相汇,如菲律宾板块、所罗门海板块、俾斯麦板块和加罗林板块等。在板块碰撞的压力下,地壳物质出现沿南-东南/北-西北轴线定向的伪平行地质结构。从查亚峰位于复向斜核部,山体的外部向内部依次是以伪对称方式排列的断层、悬崖、向斜和背斜,它本身还包括一系列次级褶皱及与褶皱轴平行的逆断层,山顶则位于这些构造的南缘。此外,这些构造上叠加了一个形成于上新世的引起变质作用的岩体,即位于查亚峰西部的格拉斯伯格矿区。

地层特征

查亚峰地区为新第三纪大理石,沿复向斜核部还有上新世中性侵入岩断续分布。查亚峰从老到新发育有肯贝蓝甘(Kembelangan)组、Faumai组和Ainod组:肯贝蓝甘组为白垩纪开始发育,其下部为磨圆度较好的石英砂岩,局部为钙质的,厚600米,上部砂屑石灰岩页岩90~100米,顶部为3~5米的黑色页岩;Faumai组时代为老第三纪下部为薄层砂岩和粉砂质白云岩,厚200米,上部为厚300~350米的石英岩,顶部为含赤铁矿的厚层砂岩,厚40米;Ainod组时代为新第三纪,为泥晶大理石,含有孔虫等化石,厚800米,查亚峰顶由它构成。

岩石特性

作为赤道雪山的查亚峰除了山顶有少量积雪外,整个山体以裸露的第三纪灰岩为主,因为地处热带降水较多,侵蚀较严重。查亚峰的顶部由非常坚硬的石灰岩组成,登山者形容这种岩石像玻璃一样坚硬。

矿产资源

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造山带是拥有世界级斑岩铜-金矿床成矿带,同时也拥有丰富的银和钼勘探潜力,距查亚峰顶西南不足2千米处就是Ertsberg岩体及矽卡岩Cu—Au矿床。

查亚峰附近的格拉斯伯格矿区拥有世界上已知最大的金储备和第二大的铜储备。矿区包括露天和地下矿山,露天矿最后阶段的开采于2019年第四季度完成,将逐渐过渡为大规模地下采矿。从1990年到2019年,该矿区生产了5280亿盎司的铜和5300万盎司(Moz)的金,其中包括从露天矿开采的4320亿盎司铜和4600万盎司金。截至2019年12月,格拉斯伯格矿区估计含有2752亿盎司铜和1420万盎司金的可探明和可预测储量。除了铜,格拉斯伯格矿区开采的另一种主要贵金属是白银,2016年售出了290万盎司白银。

地形地貌

查亚峰的官方平均海拔为4884米,但对此仍有争议。查亚峰整体较为陡峭,靠近山顶的位置是约500~600米高的悬崖,该悬崖底部转轴倾角约75°~80°,靠近顶部80米左右几乎垂直。查亚峰周边有多座海拔相近的山峰,包括南部的Platen Spitz(4150米)、东北的Ngga Pulu(4862米)和Temple Peak(4448米)、西北的Grasberg(4270米)、Ngga Pilimsit(4771米)和Mont Bakopa(4330米)等。查亚峰的地形是通过侵蚀作用塑造而成的,包括冰川侵蚀。这些冰川切割出了黄谷和梅伦等冰川谷地,产生冰川地貌,如冰、冰斗和峰顶。

水文

河流

查亚峰是当地的一座分水岭,查亚峰的北坡降水和冰川融水为Aghawagon河和梅伦河(Meren)注入水源(源头分别为卡斯滕斯冰川下的黄谷(黄色 Valley )和梅伦山谷),这两条河与瓦纳贡河(Wanagon River)汇合后形成东奥托莫纳河(East Otomona River),东奥托莫纳河和西奥托莫纳河的汇合处形成了奥托莫纳河(Otomona River)。同时,南坡的降水与冰川融水注入苏纳河(Nasura River),苏纳河通过青河(Tsing River)注入奥托夸河 (Otokwa River)。

冰川

历史上查亚峰山体嵌有大量永久积雪,形成白色峰冠,并分布有大面积冰川,山峰南北两侧有巨大陡壁,冰体悬垂达300多米,这些冰川曾经是约5000年前形成的冰盖的一部分。研究表明,15000~7000年前,该地区至少还存在过一个冰盖。这些冰川包括卡斯滕斯冰川、西北瓦尔冰川、东北瓦尔冰川,以及1994~2000年间某个时候完全融化消失的梅伦冰川。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卫星图像表明查亚峰的冰川在迅速消退。2010年,古气候学家朗尼·汤普森发现,该地区冰川正在以每年以7米的速度消失,同并且于2018年做出预测,这些冰川将在2030年前完全消失。2021年,查亚峰的山峰已经没有冰帽。

卡斯滕斯冰川同样以荷兰探险家兼登山家扬·卡斯滕佐恩命名,位于查亚峰山顶以东1.5千米,海拔约4660米处。2002年,卡斯滕斯冰川长1400米,宽600米。2023年11月,它的长度仅为470米,宽度仅为100米。2019年的一项研究预测它将在10年内消失。

生物多样性

新几内亚岛以其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群落而闻名,而查亚峰地区因独特的地理特征导致其生物多样性与周遭低海拔地区的热带雨林有很大差异。这一点吸引了全世界植物学家、动物学和环境爱好者兴趣的重要地区,使其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植物

查亚峰及毛克山脉其他山峰上的植物群落更类似于位于南北半球温带地区的物种,而非新几内亚雨林中的物种。由于毛克山脉相对较年轻,围绕查亚峰存在的山地生态系统可能仅在数百万年内形成,这导致植被种类不太丰富,并且相对于位于温带地区的类似生态系统,显示出较低的物种分化程度。查亚峰的植物区系以茂密的热带雨林和高山冻原植被为特色,生长着各种蕨类植物、青苔和兰花。

查亚峰上的高山植被包括草地、灌木地和苔原。山峰的高山冰川地区永久被冰雪覆盖。靠近查亚峰的海拔4600米冰川栖息着由叶绿藻科的藻类组成的植被,如南极洲衣藻属( Chlamydomonas antarcticus)、南极绿球藻(Chlorosphaera antarctica)、山地中藻(Mesotaenium berggrenii)、南极小烟(Scotiella antarctica)、雪烟 (Scotiella nivalis)和褐藻纲 (Scotiellanorvegica var)等。形成几厘米大小的棕色或黄褐色细胞团,主要分布在卡斯滕兹冰川和梅伦冰川的消融区域。

海拔在4000~4500米之间的高山草甸呈现为或多或少连接的簇状分布,其中夹杂灌木,并且其大小不超过四十厘米。从海拔3500米处到雾林的大部分区域都不生长植物,雾林由长满青苔和空气生根植物的扭曲残缺的树木组成。海拔2000~3000米间的地区植被以混合林为主,树林内有大量藤蔓、蕨类植物和兰花。这一地区的森林未经人类干预,完全保持着原始状态。在海拔1000~2000米之间的低山地区,雨林更加茂密和繁茂,生长着蕨类植物、兰花和多种类的热带硬木树。在较低的雨林中有1300种不同的树木物种,另外还有80种已知的气生根植物,截至2023年2月,该地区至少已经确认了2770种兰花物种。

动物

该地区栖息着多种动物,其中最著名种类是树袋鼠和天堂鸟,它们是巴布亚新几内亚野生动物多样化的象征。

在查亚峰地区鸟类区系丰富,截至1976年,已经记录了26种鸟类,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山鹧鸪、岛鸫、麦格雷戈蜜鸟、冠凤头鸟、新几内亚岛鹬和岩翠鸟等,其中八种为候鸟,还有几种通常生活在热带环境中的鸟类——芬氏皇鸠(Ducula finschii)和翠鸟。查亚峰地区已经确认的哺乳动物有二十种,包括10种有袋类有十种。其中,树袋熊(Phascolarctos cinereus)是因遭到严重捕猎已濒临灭绝,和八种啮齿动物。查亚峰地区的无脊椎动物截至1976年只有五种凤蝶总科被记录,他们栖息在查亚峰的梅伦冰川上处于高度休眠状态。

自然保护区

查亚峰属于洛伦兹国家公园(Lorentz National Park),为该公园的最高峰。洛伦兹国家公园是东南亚最大的保护区(2.35万平方千米),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包含雪线、热带海洋环境,也包括了广阔低地湿地的连续完整横断面的保护区,该公园有近90%的原始野生环境,对于保护从沿海低地沼泽到高山冻土的完整横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地区位于两个相撞大陆板块的交汇点,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山脉运动、冰川作用和海岸线堆积塑造了大部分低地地区,这些运动导致了该地区拥有高度特有种,并保持着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此外,该国家公园还拥有记录巴布亚新几内亚生命演化的化石遗址。1991年,该地区被列入印度尼西亚国家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成为特别优先保护的地点之一。

人类活动

新几内亚自数千年前起就有人类居住,这一地区最早的居民是狩猎采集者群体,大约在3万年前就已经能看到毛克山脉冰盖。查亚峰附近有人类存在的最古老的证据查亚峰北部的一个炉灶遗址中的痕迹,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

原住民

查亚峰周围地区居住的达马尔人分为两个亚群:毛科山脉北坡的达马尔人和南坡的阿蒙美达马尔人。该地区的其他族群包括东北部(特别是巴列姆山谷)的西丹尼族、西北部的莫尼族和沃拉尼族、西部的埃卡里族和南部的森潘族。这些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在新几内亚岛生活了30000年,在毛克山脉定居至少26000年,并且在离查亚峰不远的高海拔地区发现了5500 年前的活动痕迹。由于当时冰盖的范围,在12000年前,查亚峰附近的人类居住是不可能的。这些人目前居住在海拔1200~2500 米之间的毛克山脉山谷中的村庄中。

到现代,这些族群受到了西化的部分影响,混合了传统与现代的习俗、习惯。虽然有步枪取代弓用于狩猎的趋势,但他们依然使用石器和骨器并且仍然展示身体装饰,例如羽毛、项圈、身体油漆和阴茎套。基于易货贸易和贝壳货币的经济仍然被广泛接受,特别是在偏远地区,那里的刀具等金属物品比纸币更有价值,许多巴布亚省人说印尼语。散居在查亚峰巴利河谷的达尼部落,儿童赤身裸体,成年男子仅用兽皮护住小腹,茹毛饮血、穴居野处,靠渔猎为生。部落之间不时发生战争,敌方的战死者往往成为胜利者的腹中之物。这些都落还有一个习俗,一旦家族中有男性成员死亡,为了表示哀悼,与他亲近的人须砍掉半截指头来超度亡灵。

发现和探索

因距海岸较远,有沼泽阻隔不易接近,且终年云雾缭绕,查亚峰的真实样貌较晚才被大众所知。1623年,探险家卡兹登兹在南部海岸,距离查亚峰约80千米的位置,首次观测到查亚峰上的冰川,但当时人们并不相信在赤道附近会有山峰终年积雪

1899年荷兰控制新几内亚岛西部后,才有队伍开始探索这座山峰,获取了它的位置和高度。1909年,荷兰探险家劳伦兹(Hendrikus Albertus Lorentz)与6位从婆罗洲招募来的肯雅族(Kenyah)人抵达了查亚峰上的雪原。1912年,一支探险队伍成功穿越了新几内亚岛南部平原的森林和沼泽并尝试攀登毛克山脉,他们在海拔3000米处调查植物群,并到达并命名了范德沃特冰川(Glacier Van de Water)。由此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们并没有尝试攀登查亚峰,直到1936年,荷兰皇家地理学会赞助了由科林中校领导的一组攀登者开展攀登行动,其目标是登上毛克山脉的最高点。但是他们没有攀登查亚峰,而是攀登了当时被认为是最高的Ngga Pulu峰(冰川融化了解到实际高度后,最高峰的称号才被查亚峰取代),这次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一是证实了生活在中央山脉两侧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口之间的血缘关系,二是地质学家采集了含有黄铜矿的岩体样本,为格拉斯伯格矿区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日军在新几内亚岛的进攻,在该地区定居的欧洲传教士、殖民官员等先后撤离,但他们在战后回来重新定居,并在该处建立机场。二战后新的探险活动使人们发现了新的区域,例如位于查亚峰以东的巴利姆山谷。这些地理和人类学的发现,以及近期登山者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壮举,在20世纪60年代重新激起了登山者对查亚峰的兴趣。

登山活动

1961年,一只目标为查亚峰的攀登队伍从印尼城市伊拉加 (Illaga)出发,穿越凯布马高原(法语高原 de Kemabu),对沿途的植物区系和地质活动进行了调查。可惜的是他们在攀登途中未能顺利翻越海拔4500米的新西兰山口(法语:Col New Zealand)。这只登山队并不是该段时间唯一失败的队伍,由印尼当地人组成的队伍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在大雾里找不到山口的情况下,他们转而攀登了附近的Ngga Pulu。

1962年2月13日,奥地利登山家海因里希·哈勒(Heinrich Harrer)和同伴拉塞尔·基帕克斯(Russell Kippax)、阿尔伯特·休森(Albert Huizenga)加成功攀登了查亚峰,他们是第一个成功登顶查亚峰的登山队伍。

查亚峰曾在1995~2005年之间禁止游客或登山家进入,2006年后,登山家可以从不同的登山路线来攻顶。中国登山家王石、曹峻、吕钟凌、梁群一行4人于2006年12月24日早上8:00登顶查亚峰。目前,想要攀登查亚峰必须获得印度尼西亚政府的许可。

查亚峰是登山领域七大高峰项目(Seven Summits)之一。迪克·巴斯(Dick Basse)在发起“七大高峰”项目时,将七座山峰定为:亚洲的珠穆朗玛峰(8848米)、南美洲的阿空加瓜峰(6968米)、北美洲的迪纳利/德纳里山(6195米)、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 (5963米)、欧洲的艾尔布鲁斯山(5642米)、南极洲的文森特山脉(4897米)以及澳大利亚的科西乌斯科峰(2229米)。但是,第二位完成该项目的人——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却将查亚峰纳入了七座山峰,并主张排除科西乌斯科山,原因是查亚峰海拔达4884米,为澳大利亚和大洋洲最高的山峰。这一主张导致登山者分为科西乌斯科派和卡斯滕斯派。尽管海拔最低,但是查亚峰被认为是七大高峰项目中技术难度最高的山峰之一。

科考活动

20世纪70年代初,卡斯滕兹冰川考察团组织成立,致力于查亚峰及其周边地区的科学考察任务。该考察团分为两个探险队,由多名澳大利亚科学家和一名印尼科学家组成。

第一支探险队于1971年12月6日至1972年3月10日进行考察工作,第二支探险队于1973年1月1日至2月22日进行考察工作。在Freeport-McMoRan公司的支持下,第一支探险队的科学家们将他们的装备运送到厄尔茨贝格矿山,并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区域勘测。第二支探险队雇佣了搬运工,从伊拉加开始考察。其科考工作包括研究冰川(特别是卡斯滕兹冰川和梅伦冰川)、进行地形测量、建立冰川的摄影数据库、研究地质(尤其是上一次冰川时期的痕迹和冰川的退缩情况)、在帕普亚峰和恩加普鲁以及新西兰山口以外的地区(如肯巴布高原)开展植物调查。

第二支探险队的两名成员在1973年2月6日登上了查亚峰,并在山顶安放了一个大地测量学基准点,并精确测量出该山的平均海拔为4883.87米。他们的探险的成果包括制作了以黄河谷和梅伦谷为中心、以周围山峰和卡斯滕斯草地为边界的地形图,建立冰川影像库以更好地理解冰川地貌的形成、维持和演变,描述了查亚峰周围的山地气候特征;这些成果对维持查亚峰周围冰川水文平衡,揭示查亚峰和周边山峰某些植物、动物物种的独特性,重建古环境并揭示数百年来人类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交通运输

自2001年起,因独立问题和地方冲突原因,巴布亚新几内亚对查亚峰施行封锁,直到2005年底才重新开放。当地政府对进入此地区的外国游客管理严格,另外,因为当地经济被美国公司的铜矿开采控制,跟当地原住民时有冲突,导致查亚峰地面进山交通无法保障。2002年前,Freeport矿业公司允许使用他们通往矿山的道路。这是一条长长的碎石路,一直从海岸的蒂米卡经过山脉,穿过一些隧道,最终到可以到达矿坑。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索道快速从海拔2700米升到3500米。2002年起,由于官僚主义、战争和强大的Freeport矿业公司,常规徒步旅行路线又发生了变化。此外,因为当地的达马尔人对高原和道路的了解,他们经常被前往查亚峰的探险队选为向导和搬运工。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冰川融化

与其他地区一样,全球变暖导致了查亚峰冰川融化。1936年开始,人们就观测到了冰川消逝的现象,之后的20世纪,研究者一直通过飞机航拍,在冰舌末端建造石标以及地形测量等方式观测冰川变化情况。由此得出查亚峰的冰川早在19世纪中叶就开始退缩。从1936年到1972年澳大利亚探险队抵近调查期间,查亚峰周遭冰川覆盖面积从13平方千米降至6.9平方千米,其中梅伦冰川前部后退了1375米,海拔下降了约100米,其表面减少了0.9 平方千米,而卡斯滕斯冰川前部后退缩了533米,表面积减少了0.35平方千米。之后到2002年,查亚峰周遭冰川总面积降至2.1平方千米,卡斯滕斯冰川仅剩2.1平方千米,梅伦冰川和沃拉斯顿冰川已于2000年彻底消失。

冰川的衰退位对于附近的群落生境都有显著影响。冰川融水形成的湖泊的被新的动植物群落占据,同时冰冻植物群被迫迁移到更高的海拔,同时群落生境减少。

采矿与交通影响

格拉斯伯格矿区位于查亚峰以西,尽管该矿区位于山脉下游,采矿废料向南流向阿拉弗拉海,但仍对查亚峰和周围山峰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另外,在查亚峰附近有新发现的矿床,可能会被授予采矿许可权;自1997年以来,道路建设已纳入洛伦兹国家公园的发展计划。这些项目可能对查亚峰的高山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部分栖息地面临污染、破碎化等问题,同时带来的外来动植物的入侵和工作人员、游客的再次涌入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环境保护

查亚峰位于洛伦兹国家公园内,根据当地法律规定,除了巴布亚新几内亚人传统生产生活行为外,禁止开展任何其他经济活动。但根据一项规定,如果当地政府认为该项目其“稀有且极其有价值”,会特许办法建设许可。

相关文化

相关人物

海因里希·哈勒

海因里希·哈勒(Heinrich Harrer,1912年7月6日~2006年1月7日),奥地利运动员、地理学家、作家,是第一个登上查亚峰的人。1962年,他成功率领新西兰登山运动员菲利普·坦普尔(Philip Temple)、澳大利亚攀岩运动员拉塞尔·基帕克斯(Russell Kippax)和荷兰巡逻官阿尔伯特·休伊曾加(Albertus Huizenga)、地质学家让·雅克·多齐 (Jean Jaques Dozy)登顶查亚峰。他一生还写了20本书,他在一系列小说中记录了自己的冒险经历,其中包括关于他攀登查亚峰的《我来自石器时代》。

莱因霍尔德·梅斯纳

莱茵霍尔德·梅斯纳(Reinhold Messner)是第二位完成“七大高峰”项目的人。美国登山爱好者理查德·巴斯(Richard Bass)在发起“七大高峰”项目时,将七座山峰定为:亚洲的珠穆朗玛峰(8848.86米)、南美洲的阿空加瓜峰(6968米)、北美洲的德纳里/德纳里山(6195米)、非洲的基里马哥罗山(5963米)、欧洲的艾尔布鲁斯山(5642米)、南极洲的文森特山脉(4897米)以及澳大利亚的科西乌斯科峰(2229米)。但是,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将查亚峰纳入了七座山峰,并主张排除科西乌斯科山,原因是查亚峰海拔达4884米,为澳大利亚和大洋洲最高的山峰。这一主张导致登山者分为科西乌斯科派和卡斯滕斯派。关于哪座山应该列入“七大洲最高峰”之争至今仍未有定论。

相关书籍

《我来自石器时代》

1964年,海因里希·哈勒出版了《我来自石器时代》(I Came From The Stone Age)一书,通过日记形式讲述了他在新几内亚岛内陆的探险故事,包括登山和丛林冒险的经历,以及与当地土著相遇的情节,并且于其中详细描述了自己首次攀登查亚峰的经历,介绍了查亚峰周围的所有山峰。

《查亚峰:巴布亚领土上的两名登山者》

《查亚峰:巴布亚领土上的两名登山者》(Puncak Jaya: Deux alpinistes en territoires papous)出版于2019年,由已故的贝尔纳·多梅内什(Bernard Domenech)口述,由让·法布尔(Jean Fabre)撰写,讲述了两个赤手攀登者对抗垂直的岩石的故事,围绕着查亚峰探讨了人、文化和利益的矛盾冲突。

《查亚峰谋杀案》

小说《查亚峰谋杀案》(Murder on Puncak Jaya (A Summit Murder Mystery))的作者为查尔斯·G·伊里昂(Charles G. Irion),讲述了冒险家斯科特·德夫隆(Scott Devlon)攀登查亚峰时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并遇到流氓淘金者,见证了史前部落仪式的冒险故事。

参考资料

海拔4,884米查亚峰攀登探险历史,七大洲最高山峰之一|不同名单依然存在争议 .搜狐.2024-04-24

Carstensz Pyramid.carstenszpapua.2024-02-26

Carstensz Pyramid, Indonesia.peakbagger.2024-02-26

Carstensz Pyramid (Puncak Jaya) – climate and weather.carstenszpapua.2024-02-27

Puncak Jaya.Mountain Field Guide.2024-02-27

世界上最高的岛上山峰 海拔4884米.WRCA.2024-02-26

Late Tertiary to Quaternary Tectonics of Irian Jaya.IUGSepisodes.2024-02-26

..2024-04-04

..2024-04-11

Grasberg Open Pit Copper Mine, Tembagapura, Irian Jaya, Indonesia.Mining Technology.2024-02-28

Greenpeace - Gold Mine on Carstensz Pyramid Mountains in Papua.GREENPEACEmedia.2024-02-28

Puncak Jaya.UN MONDO ECOSOSTENIBLE.2024-02-28

Carstensz Pyramid (Puncak Jaya) – The history of climbing.carstenszpapua.2024-02-27

Lorentz National Park.World Heritage Datasheets.2024-02-29

Where Is The Puncak Jaya?.WorldAtlas.2024-02-28

Puncak Jaya.National Geographic.2024-03-01

Carstensz Pyramid.7summits.2024-02-26

Service de cartographie de l'armée américaine.Carte de Kaokanao.2024-04-03

Service de cartographie de l'armée américaine .Carte de Biak.2024-04-03

Climate & Weather Averages in Puncak Jaya, Indonesia.timeanddate.2024-02-28

Biggest gold mine in the world.bullionbypost.2024-02-28

Puncak Jaya (Mount Carstensz).Skiing the Pacific Ring of Fire and Beyond.2024-04-04

..2024-02-29

Papua Glacier’s Secrets Dripping Away: Scientists.jakartaglobe.2024-02-29

Carstensz Pyramid (Puncak Jaya) – Tribal life of today.carstenszpapua.2024-02-27

..2024-04-04

Heinrich Harrer Biography.The Famous People.2024-03-04

The Adventures of Harrer the Conqueror: Climbing Carstensz Pyramid and More!.summits.2024-03-02

I Came From The Stone Age Hardcover – January 1, 1964.Amazon.2024-03-02

Amazon.com: Puncak Jaya: Deux alpinistes en territoires papous: 9782365450539: Fabre, Jean: Books.Amazon.2024-03-02

Puncak Jaya : deux alpinistes en territoires papous.DESTINATION ACTIVITIES.2024-03-02

Passer au menu d' en-tête Passer au contenu.qub livre.2024-03-02

Murder on Puncak Jaya (A Summit Murder Mystery).Amazon.202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