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
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北京理工大学校园内,是一座多功能的室内体育馆。该体育馆总建筑面积约为22632平方米,其中改造体育馆面积为21882平方米,新建热身馆面积为750平方米。体育馆的主要功能是举办体育比赛和提供文化活动场所。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该体育馆作为排球项目的比赛场地,而在同年举行的残奥会上,则承担了盲人门球比赛的任务。
建设期
- 2003年9月11日,北京理工大学原体育馆(体育文化综合馆)正式开工建设。
- 2005年,该体育馆被选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排球预赛场馆和残奥会盲人门球比赛场馆。
- 2006年9月,体育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满足了北京理工大学体育教学、大型集会、健身和娱乐的需求。
- 2007年4月27日,体育馆开始进行改造以适应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要求,旨在打造一个兼具体育比赛和学生文化活动功能的综合性场馆。
- 2007年9月7日,改造工作结束,体育馆总面积扩大至约2.19万平方米,拥有近4600个座位。
测试期
2007年9月13日至16日,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举办了“好运北京”2007年国际盲人门球邀请赛,这是首次为残奥会举办的测试比赛和场馆。
场馆结构
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的屋面结构采用提篮式屋顶体系,由双道圆弧拱形钢桁架支撑,下方悬吊整个屋盖。这种结构稳定且节省钢材,通常应用于桥梁建造,在建筑设计中较为罕见。屋盖由钢管相交构成的钢桁架组成,结构工程师通过对结构形态、构件形状和大小的艺术整合,展现了清晰的结构逻辑和力学美感。改造后的新建热身馆采用拱形钢板承重结构,易于快速搭建和拆卸。建筑未采用传统的开挖式基础,而是设置在硬质地面上的浮动基础梁,不影响原有地面和环境,未来拆除时也更为便利。体育馆外观设计注重动态感和力量感,内部空间与外部造型呼应,形成具有运动特色的建筑形象。
设计特点
节能设计
体育馆屋面采用双曲金属材质,外形类似鳐总目,技术难度较大,因此在节能设计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传统金属屋面仅有一层保温层,而该体育馆采用了三层保温层,通过不同厚度和密度的保温材料交错布置,达到了显著的保温效果,超过国家标准的一倍以上,大大提升了节能效率。
噪声处理
考虑到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可能出现的大雨天气,体育馆的屋面系统通过特殊的三道保温层构造,有效地减少了雨水冲击产生的噪音,营造了良好的声音环境,满足了比赛对音效的要求。
自然采光
体育馆的设计考虑到了自然采光的重要性,在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和主馆之间的区域设置了下沉式采光庭院和室内中庭,使得地下空间也能获得充足的阳光照射。比赛大厅侧边设有窗户,屋顶结合拱形桁架也开了天窗,这些措施使得赛后日常使用时无需开启灯光,有效降低了能耗。
人性化设计
体育馆的人性化设计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多样化的出入通道、丰富的大平台空间、立体化的交通组织等,确保了观众流线的最大便捷性和互不干扰。此外,还配备了无障碍设施,如7个无障碍厕所、盲道、残疾人电梯、轮椅坡道等,为残疾人士参与和观看比赛提供了便利条件。
主要事件
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排球预赛和盲人门球比赛的重要赛场。
参考资料
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中天票务在线.2024-08-22
【新浪网】资料: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介绍.北京理工大学.2024-08-22
“好运北京”2007国际盲人门球邀请赛举行.光明网.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