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王庙位于稷山县城西街。其创建时间不详,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1836年)毁于火灾,二十三年(1843年)由稷山县知县李景椿主持重建,现存建筑为元、清时期遗构。
庙坐北向南,南北长108米,东西宽38米,占地面积4100余平方米,平面布局采用我国传统中轴线对称式。原山门早毁,自前向后,有献殿、后稷殿、八卦亭、姜嫄殿等,两侧配有钟、鼓楼。
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前后无檐墙,直通稷王殿。前后柱头枋木上镂雕各种农事题材人物活动图案,如牛耕田垅、扇车净麦、家眷送饭、喜庆丰收等。人物涵盖官宦、老农、壮夫、婆媳、孩提;家畜有牛、山羊;农具有犁、锄、扇车等。各组场面以树木、花草或山石相隔,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反映古代农事活动繁忙景象,雕技高超。殿东、西山墙内侧各嵌有一块巨幅石雕。西墙为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三年(1843年)稷山县知县李景椿书写的《稷王庙告成因赋七古一首》,全文四百余字,诗文古朴,书法俊秀,雕技精湛,堪称三绝;东墙剔地平雕稷山八景图,诗画并茂。该殿为清代所建,檐下斗拱装饰华丽繁缛。
后稷殿建于清代,为庙内主要建筑。面宽、进深皆五间,平面基本呈方形,台基陡高2米,面积达380平方米,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高约30余米,四周回廊,周围有20根石雕廊柱。前檐明间两根平柱为蟠龙浮雕石柱,保存完整,长龙张牙舞爪,威猛劲健,雕技细腻娴熟。其余为浅平雕圆柱,图案题材丰富,变化多端,精雕细刻技艺超群。二者雕造手法虽不同,但各有千秋,对比鲜明,同出于能工巧匠之手。琉璃瓦顶富丽堂皇,正脊雕饰尤为华丽美观,脊中部饰三重檐楼阁三座;两侧饰弄岗报春苣苔、牡丹花叶浮雕,顶端饰飞马行走;两端为龙吻吞脊,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夺目,是清代琉璃制品的上乘佳作。
稷山稷王庙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
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稷山稷王庙 VI-430
简介
稷王庙位于稷山县城中心,是奉祀我国农业始祖后稷的庙宇。该庙原在县城以南50华里的稷王山上,是相传的后稷教民稼穑之地。稷王庙,系专祀农圣后稷之古建,乃为元代创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占地面积15.1亩。稷山稷王庙在稷山县县城西大街,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现存建筑中轴线依次有献殿、正殿、姜嫄殿、两侧配有钟、鼓楼。献殿面阔六间,单檐悬山顶,琉璃瓦饰,东西两面山墙嵌有巨幅石雕。正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三踩单翘斗,四周回廊,殿前有四根浮雕蟠龙石柱,有石雕花柱20根,以52块雕有图案的石板构成屏形栏杆。姜嫄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覆顶,庙内现存清代碑碣8通。
记载
据清代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三年碑文记载,原庙于道光十年失火焚尽,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稷山县知事李景椿倡导募捐重建。目下庙内有姜原殿三间系单檐硬山顶,素筒瓦覆顶,唯琉璃饰似为明代遗物。殿前有卷棚式四柱亭一间,亭前延南为泮池,上建一单孔石桥,长20米,宽2米,桥栏以20块石雕构成,上雕八仙人物及花卉,图案。过桥攀石阶而上为后稷楼,系楼阁工重檐什字歇山顶,楼高30多米,上覆琉璃彩瓦,脊饰吻,仙人,天马神兽等。楼东西长20米,南北长19米,四面有3米宽的回廊,二十根石雕术擎立其间,殿前有两根浮雕盘龙石柱,工艺精湛。回廊外围以52块雕花石板成屏形栏杆。拾阶登楼,楼上四周设木质栏杆,稷山县全县景历历在目。楼前献殿八间,进深10米,东西宽14米。系单檐硬山顶,琉璃彩瓦装饰。在献殿东西两山墙上嵌有巨幅石刻,均高2米,宽8米。西山墙为爱新觉罗·旻宁23年,稷山知事李景椿为重建后稷庙告成因赋七古一章,全文共四百祭字,文秀字劲;东山墙为稷山八景,诗图并茂。前后檐下立栏花板上为木质浮雕之农事活动图,处耕播种至收割碾打等。献殿两翼建钟鼓二楼,长宽各四米,均为楼阁式重檐什字歇山顶,繁昂复斗,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琉璃彩瓦。
现今状况
稷王庙,系琉璃,木刻和石雕三者艺术汇为一体之“三绝”古建群,确属壮美罕见。1996年元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发【(1996)7号】正式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王庙“无梁殿”,因整个建筑没有通长大梁承托而得名。此庙位于万荣县西北隅的南张乡太赵村,原庙宇宏伟壮观,颇具规模,可惜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侵略军烧毁,保存下来的仅有正殿(即无梁殿)和民国10年(1921)重修的舞台。走进稷王庙正殿举目瞻仰,整个大殿好似一把撑开的大伞。它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房屋四檐整齐,四周廊下全用斗拱承托,檐五脊顶。殿内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平梁分前后两段,穿插相构,两根斜撑术集结屋顶,重力四散下层。方形间架,互相牵依;顶脊小而灵巧,因而房屋坡度很大,形似扇面,整个屋顶部分不及殿长的五分之一。这种别具一格的建筑结构和特殊的民族风格,在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该殿始建年代无考,唯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重修字样还可辨认。从现存形制看,其斗拱结构和一部分石柱础上还保留着金朝的特点,“无梁殿”确属金代建筑物无疑。
庙内民国10年重修的那座舞台,始建于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这是由“无梁殿”内北墙上镶嵌的一块石碑得到印证的。此碑高0.31米,宽0.37米,正书无额,系至元八年三月初三立。碑文为:“今有本庙自建修年深,虽经兵革,殿宇而在,现有舞基不曾兴盖。今有本村□□□等谨发虔心,施其宝钞二百贯文,创建修盖舞厅一座,刻立斯石矣。”至元八年为元世祖忽必烈取得全国政权后的第一年。据此碑文,可知元朝初期戏剧登台表演已很普遍。它对了解和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稷王庙“无梁殿”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金朝建筑在我省亦不多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稷山稷王庙.高德地图.2023-11-06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