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世骏(1915年12月5日~1991年5月30日),山东兖州人,生态学家、昆虫学家,中国昆虫生态地理学、数学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学科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院士。

马世骏早年就读于山东省兖州和山东省济南中学。1937年,马世骏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38年至1943年,他先后在山东省和湖北省从事有关农业害虫的研究工作。1948年至1951年,他先后获得犹他州州立大学昆虫生态学硕士学位、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期间受聘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1952年,马世骏回到中国并创建了中国首个昆虫生态学实验室。20世纪70年代,他组建了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987年,马世骏与挪威首相Brundtland夫人等共同起草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的共同未来》。1991年5月,在中国科技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后,返回北京途中,马世骏不幸因车祸罹难殉职,终年76岁。

马世骏先后在东亚飞蝗生态、生理研究、系统生态学理论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马世骏研究东亚飞蝗生理生态学、东方黏虫越冬迁飞规律、害虫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理论,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种群变境成长”以及系统防治等新观点,并在植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设想、“经济生态学”原则等一系列新观点。1959年,他出版的《中国昆虫生态地理概述》是中国昆虫生态地理与昆虫区划的第一本专著,他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5年12月5日,马世骏出生。马世骏早年就读于山东省兖州和山东省济南中学,因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两次被学校开除,将宜亭之名改为世骏转赴北平市完成高中学业。大学时,又因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被北平宪兵团拘留。1937年,马世骏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38年至1943年,他先后在山东省湖北省从事有关农业害虫的研究工作。

1948年,马世骏赴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攻读昆虫生态学并获硕士学位。1949年,马世骏受聘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并继续攻读昆虫生态学博士学位。此外,还参加了美国农业部组织的玉米螟生物学及防治研究,并被推选为美国科学家荣誉协会正式成员,授予金钥匙。1951年,马世骏获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52年,马世骏回到祖国,参加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的筹建,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昆虫生态学实验室。同年3月,马世骏主动参加了反细菌战专家调查团,与钟惠澜、刘崇乐等科学家一起到朝鲜东北地区现场调查,获得了一系列美国军队悍然发动细菌战的证据。1959年,马世骏出版了《中国昆虫生态地理概述》,该书是中国昆虫生态地理与昆虫区划的第一本专著。

20世纪70年代,马世骏组织创建了中国生态学学会,推动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1972年以来,马世骏把科学研究工作扩展到系统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领域。1978年,马世骏在《环境保护》上发表论文《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将科学研究拓展到经济建设领域,在中国率先指出“生态学是人类解决当代重大社会问题的科学基础之一”。1978年,他带头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内容涉及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的重大生态和环境问题。

1979年,马世骏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大会所作的《环境系统理论的发展和意义》的学术报告中,提出了“生态系统工程”概念,并在国际上首次给予明确的科学定义,精辟地概括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生态工程的原理。1980年,马世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世纪80年代,马世骏进一步将生态学研究从自然生态系统扩展到以人类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1987年,马世骏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参加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作为中国唯一代表与挪威首相Brundtland夫人等共同起草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的共同未来》,使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对环境与发展的观点和立场。1991年5月,在中国科技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他发表了“加强生物科学队伍建设刻不容缓”的见解,并发起组织了16位著名学者向大会提交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关于开展资源与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的建议”。在会后返回北京途中,马世骏不幸因车祸罹难殉职,终年76岁。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

主要成就

1、东亚飞蝗防治及东方黏虫迁飞规律的研究,通过系统的考察与实验,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理论、方案和措施,经过实施,取得明显效果。在粘虫的生理生态学研究中也取得明显成绩,研究成果分别于1978年、1982年获全国科技大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奖。他还重视理论上的总结和提高,发表了一系列论着,如《中国昆虫生态地理概述》、《中国农业害虫的动态分析及控制途径》、《种群变境成长》等,从中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植物保护,对中国综合害虫防治理论的发展与实际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2、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重点研究生态系统在环境保护和工农业建设中的应用。强调生态工程是生态学原理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还十分重视生态系统定位站的建设,亲自参加论证和评估,并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台站网络建设出谋划策。

3、19世纪80年代后,马世骏将生态系统的重心从纯自然生态系统扩展到以人类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提出了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马世骏在引导全国生态学发展方面起到了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对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与区域治理以及恢复和重建失调的农、林、牧业生态系统指明了方向。他主持的重点研究项目“京津地区生态系统特征与污染防治的研究”于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棉虫种群生态及综合防治的研究”于198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4、马世骏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昆虫生态学研究室,还对昆虫生态地理学、数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发展付出了心血,而且,对经济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也给予热情的支持。他亲自组织和创建了中国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国生态学会,并创办《生态学学报》,亲自担任主编。他引导中国生态学工作者学习国际生态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概念和新观点,并亲自撰写“边际效应与边际生态学”,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对中国生态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个人著作

参考资料

发表论文

参考资料

人才培养

马世骏招收和培养了20多名硕士、19名博士研究生。其中,包括了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戈峰研究员、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志云研究员。

家庭关系

参考资料

所获荣誉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作品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马世骏先生的离去是中国生态科学领域和环境科学领域巨大的损失。他终其一生永不疲倦地思考和探索新领域,引领着中国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团委评)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宪辉不禁感慨:“马世骏等老前辈充分展现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尚品质,他们能迅速融入大的时代背景、国家工程,也能扎根一个治蝗站,和农技推广员、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中国科学院评)

马世骏院士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一生都在开路、赶路和引路。马世骏院士的一生是有意义的一生,他是中国老一代科学家的典范、年轻科学工作者的楷模。马世骏院士的爱国情怀、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国生态学工作者去进取、攀登、继往开来,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梦作出贡献。(中国生态学学会评)

马世骏知识渊博、思想活跃、远见卓识、治学严谨,在昆虫生态学、环境保护学、可持续发展科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评)

他有过根除东亚飞蝗蝗灾的光辉业绩,有过对《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卓越贡献,有过创立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巨大成就,他更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赤诚爱国心。他为了学习科学知识服务祖国而远赴国外留学,他为了全身心投入新中国建设又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全部都奉献给党和国家。他就是誓言要用知识改变落后祖国的中国生态学之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先驱马世骏。(中国科学院评)

后世纪念

2015年12月5日是马世骏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共同在北京举办了马世骏学术思想研讨会、马世骏图片展等活动。

2021年年5月是生态学家、昆虫学家马世骏因公殉职30周年。为了纪念马世骏为中国蝗灾治理作出的贡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在主题教育基地布设了马世骏事迹图片临时展。

参考资料

马世骏: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先驱----.中国科学院.2022-01-12

人物传道 | 马世骏—勇往直前、锐意创新、应对挑战.晋师化材学院团委.2024-02-29

【学党史·忆侨史】(77)马世骏:勇往直前 锐意创新 应对挑战.澎湃新闻.2024-02-29

马世骏.中国科学院学部.2025-07-23

马世骏.中国农业大学档案与校史馆.2025-07-23

马世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党员主题教育基地.2025-07-23

马世骏院士论著目录.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2025-07-23

马世骏.知网.2025-07-23

纪念马世骏诞辰100周年——马世骏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生态学学会.2025-07-23

【中国科学报】战胜千年蝗灾的中国攻略 .中国科学院.2025-07-23

马世骏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成功举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7-23

科技报国志 代代永流传.gmw.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