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圈门窑神庙

圈门窑神庙

北京市门头沟区的窑神庙在圈门,是北京现存唯一的窑神庙。

景区介绍

窑神庙在门头沟圈门,是北京现存唯一的窑神庙。

圈门窑神庙,始建年代不详,曾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所遗《重修西山门头沟煤神庙碑》载:“石炭利为尤广,居人往往相地凿窑……有神以之效其灵……门头沟之地有窑神庙故址。”

据传,门头沟窑神庙原在九龙山静明寺附近,由于山水冲刷,岁久颓移,后在圈门选址重建,今窑神庙为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所存。当时,由门头沟区齐马段梁四氏望族牵头,与门头沟、大台沟、岭西、王平村等地窑主联手集资修缮。

文献记载,圈门供奉的窑神,文官相貌,武官打扮,身披黄袍,面目凶猛,须发蓬松。也有人说圈门供奉的窑神本是业内资深人士,姓魏;还有老人讲,圈门窑神庙中的窑神塑像脚下有只老鼠,似乎符合当地习俗。门头沟地区曾以老鼠为神,一则老鼠繁殖力强,可求多子多福,再则老鼠善打洞,与穿山采煤异曲同工,所以京西从事煤业的不打老鼠不养猫。有经验的窑工都知道,掌子面上发现老鼠,说明氧气充足可以放心作业,如果井下的老鼠烦躁不安到处乱跑,就可能有灾害发生,需尽快撤离,因此老鼠被认为是窑神爷的化身。伤害老鼠或对老鼠不敬者,会受到指责,罚其把自带的干粮掰碎扔在窑里,向老鼠赔罪。

全国各地窑神的生日是腊月十八,唯圈门窑神的生日是腊月十七,据说天子脚下的窑神居长。每年这一天,是门头沟区狂欢节。窑主窑工们一起祭祀窑神,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共赏大戏,一直持续到破五节窑上复工。

圈门窑神庙前有大戏楼,建于明代,坐东朝西,建在1.2米高的巨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戏台上方有爱新觉罗·旻宁十年(1830 年)的“歌舞升平”匾。

圈门被称为“门头沟之源”,门头沟,就是“圈门前头有条沟”的意思。圈门横跨在沟上,这条沟是横岭至大峪的泄水沟。圈门之上建有过街楼,楼上供奉着张亚子、关帝和孙思邈。过街楼也是门头沟区最著名的标志性古代建筑。

门头沟属宛平街道管辖。明清时期,宛平县治设在地安门以西庆积坊。清道光二年(1822年)窑神庙右侧曾建宛平县县丞办事公署。清末翰林马希光曾绘京西煤窑分布图,仅圈门内外就有煤窑近300座,可见京西小煤窑之众多。1896年拉拉湖村人段益三在东辛房门头沟北建通兴煤矿(门头沟煤矿的前身),是当时的大矿。早在清咸丰十年(1861年),门头沟就成立了同业机构煤行公议局,故址就在圈门窑神庙。光绪七年窑神庙重修后,煤行公议局在庙西隙地建房10余间,作为议事之所。圈门窑神庙大殿前的台阶下曾有当年镌刻的《煤行公议碑》和《豁免煤税碑》,记载着门头沟区煤行公议局成立经过和门头沟煤窑税收情况。

民国年间,窑神庙曾是门头沟镇公所所在地,庙中亦有僧人住持。其间,窑神庙还先后驻守保卫团、宛平街道警察六分所、宪兵队,侵华日军和伪警备队、国民党宛平县六区党部、国民党门头沟矿区党部、门头沟产业工会。1946年中国国民党军队驻扎窑神庙时,还将大戏楼部分烧毁。1949年后,军管会驻窑神庙。1952年至1958年,先后为北京十八区、二十区、二十八区、京西矿区的政府公署。1954年,窑神庙祭祀活动叫停。1958年后,窑神庙改为北京141中学,后设小学部,称圈门学校。再后来称圈门中学,中学厕所前还埋有一通《重修窑神庙正殿落成记》碑,现中学已停办。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窑神庙、大戏楼和过街楼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前后,破败多年的窑神庙重修,并建成窑神庙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

以窑神庙、大戏楼、过街楼为中心建立的窑神庙公园占地13000平方米,窑神庙西面的绿地广场上安放了围绕着煤业文化塑造的六组铜雕,分别是采煤、称煤、运煤、售煤等。公园于2013年秋建成并开放。

窑神庙有两进院落,主殿面阔三间,暂时不对外开放。

交通:370路汽车,圈门站,下车既是。960、992路汽车,西辛房西站,下车向西走230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