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塔村地处浙江省龙泉市西北边陲,离城区65公里。东邻锦溪镇,南与宝溪乡接壤,西与福建浦城相连,北与遂昌县交界。境内山峰叠翠,乌溪江支流住溪发源于此。村处叶岭坑、水碓坑注入住溪的汇合口。因村后山上有高大石柱,呈塔形(已倒塌),得名石塔。方言水石谐音,演变成水塔。有木(岱)住(溪)公路经过,水、陆路均可直通龙游县衢州市。清雍正六年(1728)张在阳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古田里三都小吴地西山甲竹园厦迁居龙泉西乡十二都半岭,其子张友贵,迁后坞(现名水塔)烧炭、开田,安家立业。嗣后,他姓陆续迁此。2006年被市政府确定为省级绿化示范村。

基本简介

张姓为主,有191人,占51.4%,另有叶、徐、许、陈、范、方、罗、周、吴、邱、熊、孙、杨、丁、胡、王、钟钱、刘等20多个姓。

清代属西宁乡,民国时期属住龙乡。1951年为住龙乡第五行政村,1961年改称水塔大队,1984年5月改为水塔村。是年,辖水塔、大坝、叶岭头、大背、下、上半岭、下半岭、地伏、兰山区、木杓蓬、水碓坑、小黄担12个自然村。后木杓蓬、水堆坑、小黄担3个自然村已迁入水塔。水塔为村委会驻地。隶属于住龙镇

革命老区

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龙泉市西南乡村,在水塔建立党员联系户。1935年夏,为闽北红军挺进师活动的中心地带。8月,在中共龙浦县委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成立水塔村苏维埃政府,在村主席张益源、村游击队队长罗毛大带领下,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进行分田插标、分青苗工作。1935年5月开始,先后建立中共水塔支部、中共大坝支部,至1949年5月张益源、张陈新、刘永福分别担任过支部书记。1939年4月11~13日中共浙江省处属委员会在叶岭头村召开首次党代表大会,特委书记张麒麟主持会议,有20多位代表出席。会上,张麒麟、傅振军、周源3人当选为出席浙江省党代表大会代表,后张麒麟被选为浙江省出席全国党的七大代表。1939年10月,中共浙江省委将第一部电台设在水塔村水碓坑的深山沟中。1938~1939年,中共浙西南特委(后称处属特委)在水塔村筹办多期农村干部训练班,培训农村党支部书记等革命骨干120多人。1939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开始,举办历时两个月的新四军后方留守处闽浙赣边第二期干部训练班,有学员17名,由张麒麟等授课。并建立浙闽西南招待所,接待来往游击队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水塔人民经受了中国国民党残酷清剿的考验,亲人被迫害,房屋被抄烧。1935年9月,国民党三师一营300多官兵驻扎水塔10天,全村男女老少约200人,被赶至100多里外的八都夫人庙关押三天三夜。张益源、张福余、张瑞春等一批党员干部惨遭杀害。

绿化建设

村两委以改善村庄建立生态人居环境为目标,把村庄绿化工作列入村庄整治总体规划,并成立了绿化示范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绿化示范村创建工作纳入村两委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资金投入。专门配备5万多元资金对村庄周围宜林荒地全部进行绿化造林,沿村公路、河道可绿化地的绿化率达98%,并在村庄中心建成占地380多平方米的绿色休闲公园,全村70%的农户实现了庭院绿化。三是注重效果。为体现绿色生态,该村将占村山林二分之一的2.4万亩山林列入生态公益林,并建立村护林队伍实行严格的封育管护,对村庄内的绿化树种选择以常绿彩色乔木树种为主,因地择树、宜于生长,达到绿化美化的效果。

林农发展

水塔村,总面积6.2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5.88万亩,占总面积的94.08%,人均山林面积158亩,林木蓄积量42.97万立方米,人均1155立方米。耕地526亩。是以林业为主的村庄。

1949年前,交通闭塞,山林被八都、竹、住溪一带地主占有,林农靠租典地主山林开山种玉蜀黍属、番薯、黄粟等,种后插苗还山。水稻亩产仅百余斤,半年缺粮,靠锯板和背、运木头收入,到福建浦城买米并以糠菜为生。住的大多是杉皮(苞萝蓬)。

1949年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利用当地林业资源优势,发展交通,走向由穷变富之路。1992年经济总收入128.23万元,其中林业和林副产品收入98.14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76.53%,比1978年增长24倍,比1966年增长54倍。人均收入1668元,比1978年增加1577元,比1966年增加1608元。粮食总产量39.2万斤,比1978年增长48.23%,比1966年增长273.1%。人均口粮931斤,比1978年增加344斤,比1966年增加548斤。1992年户均生猪饲养量3.12头。全村固定资产56.54万元,比1978年增长8.3倍。公共积累27.36万元,比1978年增长18倍。

1980年以来,新造杉木林3500亩,抚育林木6100余亩次,封山育林3700多亩。村设专职护林员3人,采取干部分管,责任到人的10名干部分片兼管,从村委会、村民小组到户逐级订立护林公约,定期检查,奖惩分明。坚持山上管严,山下搞活的原则,凭证采伐、运输、投售。1983年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后,村级统管山1.08万亩,占18.31%,责任山4.73万亩,占80.55%,自留山670亩,占1.14%,林农每年上交村经济合作社2万元承包款,并根据采伐量,每立方米杉、松、杂木,分别上交村委会20元、10元、5元,上交镇政府13元、10元、4元。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200余立方米。

村庄建设

1986年后,先后办起民政福利厂、玩具厂、联户车木厂和个体办木器厂、木制品厂、活性炭厂等。1992年产值86万元,上交国家税收8.55万元,创利14.8万元,安排本地和外地200多人就业。1984年以来投资141万元,先后新建55千瓦高水头水力发电站,14公里10千伏高压线路和低压线路,自来水、卫星地面接收站、电视差转台,4座总长100多米的石拱桥,水塔至叶岭头10公里机耕路(已完成6.5公里),并建造影剧院、小学、烈士纪念亭等。166个男女劳动力中,从事农林业生产的89人,占总劳力的54%,从事办企业、运输、经商、旅店、供销、香菇、茯苓、畜牧业生产的77人,占总劳动力的46%。

70年代开始,家家建造二三层混凝土楼房,户均居住面积150余平方米,人均36平方米。90%的农户有电视机。70岁以上老人每年享受村经济补助。村里办有农村医疗保险站,村民每年交15元医药费,享受村办医疗统筹就诊。实行计划生育,连续10多年无多胎生育。

1988年开始,实行奖学金制度,小学生被评为优秀生奖10元,良好生奖8元,及格生奖6元,小学升初中奖50元,初中升高中奖100元,升中等专业学校奖150元,升大学奖200元。近几年,村中考入中专3名、大学1名。

村庄荣誉

1949年后,与龙星农业生产大队支部合并建立支部。1962年与龙星分队重新建立中共水塔支部。现有党员11名,其中年龄最大的90岁,是1938年入党的老党员叶绅元,年龄最小的24岁,4名支委平均年龄45.5岁,支部书记由烈士张福余孙张清乾担任。支部设立党员活动室,建立党员联系户,坚持三会一课,党、团支书、村长、地方武装连长等人都带头办企业,在村民中起先锋模范作用。1989年1月的一天晚上,丽水市高溪乡仓坑村魏焕旺运小猪赴浦城县卖后途经水塔村时,被5名歹徒(外地在此打工的人员)抢走现金3000元,支部书记张清乾等人闻讯后,立即带领党员、民兵、群众连夜上山包围,抓获歹徒,如数追回被抢劫的钱,魏焕旺敬送见义勇为,除暴安良锦旗。村党支部1986、1987、1988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水塔村1987年被中共龙泉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1990年被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

村党支部、村委会于1989年投资3.16万元,在水塔村委会驻地,建立占地120平方米,建筑面积50平方米的烈士纪念碑、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