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观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如何处理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系列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历史与发展
环境伦理观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第三次环境保护运动。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环境伦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70年代末,《环境伦理学》杂志创刊,标志着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开始规范化。1988年,罗尔斯顿提出了自然价值论,强调自然界本身具有的价值。1990年,国际环境伦理学会成立,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伦理研究合作。同年,《环境价值》杂志创刊,为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
主要流派
道教环境伦理观
道教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智慧,如保护动物、森林植被和水资源,以及注重宫观自身的生态环境建设。这些理念体现了道教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认识。
儒家环境伦理观
儒家思想中的环境伦理观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倡遵循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友善对待万物,以及通过中庸之道来保护生态环境。
佛教环境伦理思想
佛教的环境伦理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倡导善待万物,尊重生命。这种观念体现在佛家的猪八戒之中,尤其是禁止杀生的规定。
环境伦理学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生存发展中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的问题包括珍视生命物种、保持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以及适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研究内容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一系列人类主观内省性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性内容,如环境意识、道德观念、情感、信念、原则和规范。同时,还包括环境道德评价、教育,以及环境政策、法规等的环境道德基础研究。为了深入理解和预测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环境伦理道德关系的变化,环境伦理学家还需要具备自然环境系统运动规律的知识。
观点与争议
生命中心主义
生命中心主义认为所有生命都应受到平等的尊重,人类并非宇宙的中心。这一观点得到了查尔斯·达尔文的支持,他认为所有的生命可能有着共同的起源。
地球整体主义
地球整体主义认为不仅是生命体,连同土地、岩石、自然景观等也都拥有固有的价值和权利。
代际均等的伦理观
代际均等的伦理观认为我们在享受自然资源和良好环境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未来世代的权益。
协调与挑战
环境伦理观的发展面临着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即过度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支配地位。然而,现代环境伦理观强调的是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而非单纯的人类利益至上。
参考资料
环境伦理的实践导向研究及其意义.中国科学院.2024-11-09
环境伦理观.epository.globethics.2024-11-09
环境伦理学主要流派.百度学术搜索.202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