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符箓派道教

符箓派道教

符派道教是各族下层人民普遍信仰的宗教,以驱鬼捉邪为特点。符箓派也叫符水道派,来源于远古时的巫祝方术,宣扬鬼神崇拜,靠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灾,与中国民俗联系紧密。符箓派道教和金丹道派为道教的两大派别,亦称正一道和全真道,有些道派是这两大派的融合。

符箓派道教是以张道陵的“正一派”为主线索发展下来的。沛郡人张陵于刘保汉安元年(142年),在巴蜀组建“天师道”(又称“正一道”,“五斗米道”)。天师道转入中原地区发展时,其中一部分没有转移的道民在民间、四夷组建了李家道,清水道,陈瑞道团,杜子慕道团等和原先的巫鬼道相同的道派组织。这些组织以妖术惑众,以符水、符箓为人治病,称道中人能长生不老。天师道进入中原地区后,一部分人进入士族社会后形成神仙道,不能进入士族社会的道民仍在民间,作为民间道教

宋代天灾人祸频发,符箓派得以盛行于民间,活跃于朝野。宋朝符箓派道教以正一派为主,其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赵昀命为提举三山(龙虎山茅山、阎皂山)符箓,取得了统领符诸派的领袖地位。

教派介绍

元初江西省隐士刘玉南昌市为活动中心,再开净明道宗。新净明道自称"净明忠孝道",宣扬三教归一的宗教学说。

符箓派道教长于斋醮法事,唐时为最盛。主要的符箓教派有上清、灵宝、正一、神霄、清微等。

灵宝派约形成于晋朝南北朝时期,以专门传播《灵宝经》而得名。灵宝派注重祈祷请神、礼拜斋醮等法事进行"教化劝善"。据陶弘景真诰》记载,灵宝派据茅山举行送竟、斋戒等法事活动,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惟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迄便散"。元帝曾封阁皂山万寿崇真宫第46代宗师杨伯为"太玄崇德教真人"。灵宝派的分支"东华派"创立于两宋之际,创始人为道士宁全真讲究斋醮和内丹相结合。

神霄派创始人为北宋末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宋徽宗时,林灵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神霄雷法",使它风行一时。此后它传承不绝,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种据说能够召雷唤雨的符箓法术。该派认为道士作法必须以内丹修炼作为根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主张融合内丹与符箓。

清微派的创始人是晚唐广西零陵人祖舒。经五代十国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响渐大。南宋赵昀时,第10代宗师黄舜申以擅长清微雷法闻名京城,皇兄赵孟端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清微雷法。

简介

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後的灵宝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属于符箓派。该派宋元时顺应新潮流对旧的教理教义进行了革新,并产生出神霄、清微、净明等新的符箓道派,使符箓方术有了新的发展。元以降,符箓派统一於正一道。符箓派用符箓祈禳,以消灾却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不明内情的人,以为该派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其实,符箓派道教创建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杀鬼生人”,制伏妖邪巫鬼作乱,驱邪扶正,避免人类免遭邪物所害的。证据见《正统道藏》太平部《陆先生道门科略》 :“......人鬼错乱,六天故气称官上号,搆合百精及五伤之鬼、败军死将、乱军死兵,男称将军,女称夫人,导从鬼兵,军行师止,游放天地,行威擅福,责人庙舍,求人祠,扰乱人民,宰杀叁牲,费用万计,倾财竭产,不蒙其,反受其患,枉死横夭,不可称数。太上患其若此,故授天师正一盟威之道,禁戒律科,检示万民逆顺、祸福、功过,令知好恶。置二十四治、叁十六靖庐,内外道士二千四百人,下《千二百官章文》万通,诛符伐庙,杀鬼生人,荡涤宇宙,明正叁五,周天匝地,不得复有淫邪之鬼。”显然,巫鬼教与道教之间,就如同罪犯与警察的关系。

因此,对于不了解道教、不信鬼神的普通人士来说,这类事情是难以想象的,于是,在不了解内情情况下,只是表面上看见道士在与鬼邪打交道,就将道士也打成鬼邪,这如同警察抓罪犯,对于不了解警察职责的人来说,只看见警察整天与罪犯打交道,误以为警察也是罪犯是同样的道理。

符箓派道教圣地三茅观

三茅观位于杭州吴山风景区的南面,是符箓派道教的著名的圣地,三茅是指秦汉时得道成仙的茅氏三兄弟,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小茅君茅衷,后世称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大茅君茅盈是南方道教的创立人,三茅观原名三茅堂,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因东都旧名赐额“三茅宁寿观”,殿名太元,内奉宋徽宗御画茅君像。宋时此观极为显赫,近志则增以吴道子《南方星君像》、玉靶剑、七宝数珠、轩辕镜为观中七宝,故此山都以七宝山为名。旧时观后筑“七十二”瑶台,遍植桃花,春时郊祭,时有“瑶台万玉”之称,为当时“吴山八景”之一。元朝三茅观毁于兵火,明初重建。明朝时,三茅观还办过学堂,于谦就在这里读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石灰吟》,是明朝名臣于谦小时候在吴山三茅观读书时写的。——抗战时三茅观为日军拆毁,水池、小桥、巨石构建仍存。遗址南侧岩壁上的近十方摩崖石刻均已漫,仅存一方明万历时重刻的绍兴年间赐额宁寿观的尚书省牒文。牒文为:牒奉敕宣赐宁寿观,牒到准敕,故牒。绍兴二十年。尚书省奉赦赐题临安府七宝山三茅堂,太师尚书仆射中书门下平章(押),参知政事余(押)。签书枢院事参知政事巫(押),绍兴二十年天牒。经考古发掘,三茅观遗址上保留较为完整的围墙墙址,园路和建筑格局,作为遗址保护,已向游人开放。

参考资料

陆先生道门科略.道教之音.201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