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础
柱础,俗称盘或柱础石,是古代建筑构件一种,安放在柱子下面的基石,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奠基石,在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用以扩大支承面积、防止建筑塌陷,同时起着防潮的作用。柱础的类型有鼓型、瓜型、花瓶型、宫灯型、六锤型、须弥座型等多种式样。
柱础经历三个阶段:初为柱下不露明的卵石铺垫;继而是上升至地面无装饰的立柱外观部分;最后是础石上装柱座且周围精雕细刻装饰。原始社会穴居建筑时期半横穴阶段出现了立柱。随着建筑发展,房屋需更结实柱子支撑,“栽柱”时柱底端埋地下。为了保护柱底,出现了深埋在地下的暗础,西周时期开始变为商代开始有发展为明柱础的趋势。先秦时期大多用卵石做柱础。战国时期,块石基础多现。发展到汉代,开始出现了圆形、覆斗形的柱础,部分雕刻有动物纹饰;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出现了莲花装饰的柱础;唐宋时的柱础多为覆盆式,雕刻的花纹则更多样;明清时,柱础的形式更加丰富了。到了近代随着木材逐渐被砖头、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取代,柱础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着悠久历史的柱础,仅在一些仿古建筑中才会出现。
柱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科学的发展水平。柱础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亮点,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缩影。
名称发展
在宋代《营造法式》第三卷记载了宋代及其之前柱础的名称:“柱础,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礩,三曰石舄,四曰石真,五曰磩,六曰磉,今谓之石碇。
历史沿革
柱础的发展过程是由地下到地上。原始社会穴居 建筑时期半横穴阶段出现了立柱。南方发展出干栏式建筑,随着建筑的发展,房屋需要更结实的柱子支撑,为了稳固柱子结构,需“栽柱”将柱底端埋地下。早期原土回填无保护,木柱易受潮腐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逐渐开始往回填土中加入其他物质,进一步加固和防潮,如半坡较晚时期的柱基,回填土中就掺有石灰、土渣、碎骨片或粗陶片等材料,以此增强柱脚的稳定性。西周时期的立柱埋进地下的部分有所减少,柱深埋地下,木材从潮湿的土壤中吸收湿气,造成木柱发霉、腐败,破坏建筑稳固性。因此商代开始有发展为明柱础的趋势,使础石上升到地面,成为整个立柱的外观形象的一部分。最早的卵石柱础,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认为是在安阳殷商房屋遗址发掘的天然卵石,至今约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先秦时期大多用卵石做柱础。战国时期,块石基础多现。秦朝已有方达1.4米的整石巨形柱础。汉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建筑技术与艺术发展的高潮时期,从画像石中看到,柱础已经有了清晰的构造形象,覆盆式、反斗式柱础均出现,许昌张潘汉魏许都故城范围内出土的四神柱础,代表着汉代建筑技术与艺术发展的水平。大同市出土的北魏太和八年司马金龙墓中的覆盆式柱础精美细致、玲珑清新,一改秦汉粗犷的风格,是六朝时期柱础的代表作。六朝时期还有人物、狮兽、莲瓣样式的柱础出现,反映当时石雕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唐朝早期,部分石柱础尚与台基表面平齐,但后来柱础均凸出台基表面,彻底改善了柱脚的水害问题。唐代雕有宝装莲花的覆盆式柱础最为流行,其莲瓣饱满硕大,装饰华丽,是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水平的表现。宋代柱础一般由石墩、覆盆与盆唇、柱櫍组成,并对柱础各部比例进行了具体规定,《营造法式》卷第三石作制度·柱础曰:“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谓柱径二尺即础方四尺之类。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关于柱础的雕饰,宋《营造法式》卷第三石作制度·造作次序规定:“其所造花纹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榴花;二曰宝相花;三曰牡丹花;四曰蕙草;五曰云文;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九曰铺地莲花;十曰仰覆莲花;十一曰宝装莲花。”宋代柱础制度各部比例尺度在封建社会后续时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官式柱础为单调的鼓镜式,但民间却一反常态,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与建筑艺术的发展同步,柱础的形制和雕饰异常丰富绚丽,形制上出现吉祥动物异兽、须弥座形、鼓形、瓶形、兽形、六面锤形及上述元素的组合体等多种造型。柱础的雕饰图案多以人物故事、龙凤云水、麒麟飞鹤为主体,结合具有宗教色彩的佛家八宝、民间八宝、道家八宝以及花鸟鱼虫、家具陈设等内容,达到无石不斫的地步。雕刻手法上善于把高浮雕、浅浮雕、透雕与圆雕相结合,装饰性与写实性相比衬,使装饰作用与独立欣赏价值相统一,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展现出了建筑使用者的人文素养。但这一时期的艺术装饰过于繁缛、程式化,甚至于过于追求艺术形象,反而损伤了柱础的结构部位,是封建社会建筑艺术走向穷途末路的表现。
到了近代随着木材逐渐被砖头、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取代,柱础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着悠久历史的柱础,只在一些仿古建筑中才会出现。
主要的柱础样式
柱础功能
柱础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奠基石,功能包括支撑柱子、防止柱脚滑动,以及防潮。此外,还有扩大支承面积、防止建筑塌陷的作用。传统建筑柱子材质多为木头,木质柱脚长期接触地下湿气,柱脚抬高可以阻断地面湿气浸润,防止柱子被侵蚀,延长柱子使用年限。
柱础材质
先秦时期大多用卵石做柱础。战国时期之后中国进入铁器时代后冶铁技术的发展也促使了采石技术的发展,石材在建筑工程被应用,柱础的材质也逐渐变为块石。
柱础纹饰
柱础雕刻的题材在宋代以后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大的种类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几何图案、人物图案有人物故事、力士、伎乐等,动物图案有龙、狮,麒麟及其他异兽。植物图案有莲花、牡丹、梅花等。几何图案有回纹、雷纹、万字纹、如意套方等.佛家八宝、民间八宝、道家八宝等吉祥物也成为柱础的雕刻图案。几十种不同造型配合上百种雕刻题材,这就使柱础外形千变万化。
代表作品
价值与意义
柱础作为中国建筑构件的一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可以通过柱础研究了解中国古代时期建筑科学的发展水平。柱础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亮点,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缩影。
参考资料
古建欣赏丨撑起一座大殿的是它—柱础.搜狐网.2024-07-17
博物院丨四神柱础:古建筑的小心机.百家号.2024-07-17
每日一文物——双铺首石鼓形柱础 .微信公众平台.2024-07-19
四神柱础.河南博物馆.2024-07-19
古建筑柱础识别指南.新浪微博.2024-07-19
浅谈柱础艺术设计的演变.北京理工大学期刊中心.2024-07-19
在家云看展 这些宝贝别错过.百家号.2024-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