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等位基因
拟等位基因是指在染色体上位置紧密连锁且表型效应相似的一组基因。这些基因虽然表现出类似等位基因的行为特征,但实际上并非等位基因。
历史背景
传统基因的概念因拟等位基因的发现而变得更加复杂。摩根学派的研究人员最初注意到,相邻的基因通常在功能上相互独立,尽管它们的影响范围广泛,包括眼睛颜色、翅脉形成、刚毛形成和免疫反应等方面。这些看似不同的基因实际上可能是同一基因的不同等位基因。然而,当尝试在这些基因之间进行重组时,早期的实验并未获得成功,直到斯特体范特和布里奇斯提出了棒眼基因重复的不均等交换学说,并通过唾液腺染色体提供了相关证据。随后,oliver在普通果蝇的菱形基因座上发现了等位基因不均等交换的现象。
分类与分布
拟等位基因不仅存在于果蝇中,也在其他物种如玉米和一些微生物中有所发现。它们的功能与真正的等位基因相似,甚至在转位过程中能够产生突变体的表现型。
理论争议
对于拟等位基因的存在及其特性,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解释。其中,Goldschmidt提出的“现代基因学说”认为,染色体并不是简单的基因集合,而是具有特定分子模式的区域,这些模式的变化会导致染色体组成成分的作用改变,进而表现为突变体。这一观点虽然未能得到普遍认可,但也反映出基因学说的不稳定性和不断发展的状态。
参考资料
拟等位基因和拟表型.万方数据.2024-11-11
多组学关联分析揭示表观等位基因在拟南芥环境适应性进化中的作用及机制.万方数据.2024-11-11
新等位基因HLA-A?01∶130的序列分析及HLA分子三维结构模拟.万方数据.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