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神角蟾(食虫类:Boulenophrys ombrophila),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角蟾科布角蟾属的一种动物。

形态特征

雨神角蟾体型小,雄蟾体长27.4~34.5毫米,雌蟾体长32.8~35.0毫米。身体背面皮肤粗糙,呈亮棕色,眶间具栗色的三角形斑,背部有深棕色的“Y”斑纹;身体腹面光滑,为浅棕色和橘黄色,并带有深棕色条纹平行于身体轴线。从喉部中间到胸部有一些显著的条纹。头长与头宽相当,吻棱发达,鼓膜大而明显,犁骨齿缺失,舌边缘平滑,舌后部无缺刻,左右跟部不相遇,趾端具微蹼,背部皮肤多为光滑,散布颗粒及脊状突起,背外侧经常具两条不连续的脊,褶发达。其叫声急促,似口哨声,并在叫声时长、音节组成、音节数量以及音节间隔等方面都区分于其它物种。

发现经过

雨神角蟾的发现源自南京林业大学外籍教授凯文(Kevin R. Messenger)等人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科研活动时的意外发现,此后经过连续两年的搜寻和标本采集,最终鉴定得名。

2019年3月,该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ZOOTAXA》杂志上发表。

2016年6月—2021年9月,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期间,发现雨神角蟾等5个新种。

分布范围

雨神角蟾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以及印度东北部、东南亚等地,是角蟾科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且近年来陆续有新种被发现,已有84个物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