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位于象山县,在石浦二湾头、后岗山东南麓朝东岩崖。摩崖所在崖面通宽近20米、通高3.5米,中部崖顶卧有面宽3米、高约2米块岩。崖下原即港面,民国《象山县志》述“石浦镇前后二所”,有“城下一带水涯,可以栖泊战船”句,即指此处至南门外江心屿一带。今摩崖隔驻军操场与渔港路距海百米,周边多营房,崖后山坡有石浦至延昌(盐仓前)古道,坎上即所城东城墙,崖后山坡岩间林木荫。
基本信息
石浦二湾摩崖石刻,
历史
爱新觉罗·旻宁、同治、民国县志均记二湾摩崖,后者最详,载“季侯顾我”、“视卒当如婴儿”、“严侯永瞻”、“如海恩波”、“□将羽仪”、“龙雄堵寇”6条,并云“款不可识”,可知当时字迹已多有销蚀剥脱不易辩认者。上世纪五十年代,划辟二湾为海军驻地始建营房;1983年8月,县文管办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不见“龙雄堵寇”条,疑为1970年前后驻军于崖下凿岩挖洞建弹药库所毁,新发现“岘石恩同”、“松屏蒲藩”、“石存恩在”3条,共8条登记在案。
1984年6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世纪末,文管办复发现“神仙”、“云天世戴”2条。其后,驻军徙防,营地闲置,至2005年初发觉“如海恩波”条消失、“松屏蒲藩”条磨灭至仅留款文1字可辨。2006年,宁波海军预备役某部入驻二湾,翌年12月,在摩崖南段后上方岩壁新刻高2米、宽1.75米魏体“忠”字,无款,字样从电脑字库中拉出,待发觉,木已成舟。
题刻介绍
综合志书记载与文物调查记录及现存实况,二湾摩崖原共有古代题刻11条,已毁2条,存9条,其中1条仅残痕。刻于崖顶卧石“云天世戴”条、崖中上部“视卒当如婴儿”条为横书式,其余各条均直书式,分刻于崖面两旁,布局大观犹横披与对联。摩崖文字,悉为楷体。除“神仙”条外,均以阴线勒长方形外框构出幅面,其中直式框抹去二上角,形似普通碑面。依先上后下、自北至南顺序逐条述之。
二湾摩崖石刻
一、云天世戴。横书式,幅高0.6、宽2米,字长0.33-0.42、宽0.34-0.4米,楷体中融隶、魏笔意,双勾剔边刻法。阴刻直书上、下款,细辨残迹,似分别为“□□七年□月共立”、“练营□爷□□”。
二、视卒当如婴儿。横书式,幅面高0.64、宽3.28米,字长0.43-0.575、宽0.45-0.52米。款文直书,上款“万历癸巳”,下款“钱塘单椿题”,款文每字约0.1米见方。全文阴刻,字势雄健,笔力遒劲。爱新觉罗·旻宁《象山县志》考单椿为杭州市卫指挥。
三、岘石恩同。直书式(以下各条同)。幅面高1.38、宽0.84米,字长0.32-0.39、宽0.27-0.3米。上款灭无辨,下款“昌□□□□□□书石”。文皆阴刻。
南邻原有“如海恩波”条题刻。幅面高1.25、宽0.5米,字约0.27米见方。楷书阴刻。今剩一片凿而凹凸之崖面。
四、神仙。无框线,“神”字0.4米见方,“仙”字长0.44、宽0.61米,阴线双勾刻法(俗称空壳字),上款“赖炳文立”,阴刻。“神”、“仙”、款文分刻于非同一平面三小壁面上,所占范围通高1.6米、通宽1.2米。
五、季顾我。幅面高1.6、宽0.69米,字长0.32-0.39、宽0.24-0.32米;正文两旁下部配镌“恩同海永,德与石存”四字联,字长0.13、宽0.11米许。无款。阴刻。
六、松屏蒲藩。幅面残高1.3、宽0.82米,数年前文字可辨,字长0.35、宽0.5米左右,双勾剔边法镌刻,现磨灭。原阴刻上、下款,现漫漶不清,唯下款中上部一“武”字尚存。
七、将苑羽仪。幅面高1.25、宽0.8米。字长0.26-0.32、宽0.27-0.37米,双勾剔边刻法,书体端庄,兼柳筋颜骨;上款“游□()将军郑公尽忠”,下款“合区□兵(?)□□刊石”,字0.12米许见方,阴刻。近些年销蚀极快,几近不辨,恐与空气污染酸雨有关。
八、严矦永瞻。幅面高1.6、宽0.7米,字长0.27-0.46、宽0.33-0.43米。双勾剔边刻法,字体敦实,笔力凝重。上款“崇祯九年”,下款“昌国都司□所众□□□…”,字0.1米许见方,阴刻,辨识困难。
九、石存恩在。幅面略呈梯形,高1.45米,上、下端各宽0.71、0.83米,字长0.32、宽0.3米左右;上款“崇祯九年”,下款“练营守备叶爷□□石”,字形较小。正文与款识均阴刻。
江心寺摩崖石刻
江心寺后摩崖石刻,在二湾摩崖南(偏西)约400米南关桥路西侧。题刻3条。爱新觉罗·旻宁、民国县志有载,1983年县文管办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记录在案,县文物保护点。崖壁中高旁低,通高2.7米、通宽7米。其前原即港面,有屿名江(港)心,后淤,岸线东移屿外,屿上建寺,曰江心寺;崖之西上,晚清时拆前山烽条石建六棱台式澜塔(俗呼天封塔),顶平中凹,栽有一树,蔚如大盆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被日寇飞机炸毁;现崖上、两侧皆民居,崖前江心寺东、南旧房悉在近几年旅游开发中拆除。
3条摩崖均直书式,楷书,阴刻,外勒抹上角框线,并立,间距约1.2米。自北至南:
一、世矦永乾。幅面高1.25、宽0.58米,字长0.2-0.28 、宽0.24-0.27米,有上、下款残痕,剥蚀难辨。
二、恩绩如山。幅面高1.62、宽0.64米,字长0.18-0.25 、宽0.23-0.28米,有上下款残迹。民国县志载款书“钦升守备管昌运总事沈□遗爱”,今核对笔道残痕,知为上款,字0.1米见方,中“管”字,似为“营”字,“昌”、“遗爱”三字,亦似不像,余已难辨。
三、沧海恩波。幅面高1.5、宽0.8米,字长0.31-0.34 、宽0.34-0.41米,上款漫漶不辨,下款“所□练营縂哨队义挽立”,字约0.06米见方。
摩崖石刻内容
二湾、江心寺后摩崖,内容以军队内部对建功立德与尽忠将士褒颂、激励、感恩、祈佑为主,象山石浦驻军,尤其水军在历史上有过多次战事。辨款识、查史事,以有明一代防倭防海寇为著。旧志所载6条,考“季侯顾我”条为宋代,云:“…元明间,并无姓季之令,惟宋嘉定十七年(1224)季齐愈任邑,所谓季侯者,当即其人……”,此外,断为明“嘉靖以后备倭备海寇所刻”,无考释。“视卒当如婴儿”条上款刻“万历癸巳岁(1593)”,浙江省倭患息迹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此条尚可属“备倭”。“严侯永瞻”条款识为“崇祯九年”,纪年明确,旧志云“当皆为备倭时镌”,误。旧志未载“石存恩在”条款,今辨出上款“崇祯九年”、下款“练营”等字样,而“云天世戴”条与“沧海恩波”条款识亦刻有“练营”字样,故均可断为崇祯九年及其前后。题刻蕴含事件与明季局势混乱、海寇猖相暗合。其他款识不可辨之题刻,因与年代能断者并比刻立,年代当大抵相同,应属“备海寇”为主。故,两摩崖通断为宋、明两代。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