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卫星,1954年8月3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温州。在进入大学之前,他曾在中国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地区和大庆油田担任林业工人和石油工人。现任职于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担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并兼任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人物经历
项卫星的职业生涯始于1985年10月至1990年12月期间,在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担任讲师。随后,他在1991年1月至1996年8月期间晋升为副教授,并在1996年9月至2001年4月期间成为教授。自2001年5月起,他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2004年12月至2009年间,他担任了国际经济系的系主任。自2009年起,他一直担任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际交流
项卫星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德州农工大学大学金融系进行学术交流。1990年7月至1991年7月,作为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中青年访问学者,他的活动得到了福特基金会的支持。此外,他还参加了1994年8月至1995年6月的中美富布莱特交流项目,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
社会职务
项卫星在其职业生涯中还承担了许多重要的社会职务。他是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的副会长,自1998年起担任此职,并在2003年和2007年连续两届获得连任。同时,他还是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的常务理事,自2003年起担任,并在2006年再次当选。此外,他还是中华美国学会的理事,自1998年起担任,并在2002年成功连任。在地方层面,他自1997年起担任吉林省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并在2001年和2005年两次连任。他还被聘为长春市人民政府金融专家咨询组成员,自1999年起担任此项工作。自2005年起,他成为了中共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在学术组织方面,他自1998年起担任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并在2002年连任。同样,他也自1999年起担任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除此之外,他还在多个机构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研究员等角色。
研究领域
项卫星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国别经济,特别是当代美国经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及转轨国家的金融体制等方面。
主讲课程
项卫星教授的主要授课包括本科生的《外国经济史》硕士生的《国际金融理论专题》《发达国家货币金融专题》和《国别经济研究》(美国经济部分)以及博士生的《当代美国经济》等课程。
科研项目
项卫星主持并参与了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精品项目《中美经济关系的本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后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中国如何汲取中东欧转轨国家的经验与教训》、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中美经济关系的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等。
科研成果
项卫星教授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学术文章和书籍。其中,1996年至2005年的研究成果涵盖了《美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初探》《拉丁美洲金融》《金融——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等专著,以及《东亚国家的融资体制与金融危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研究》、《东亚经济的过度“银行化”及其教训》等学术论文。2005年之后,他又发表了《中美经济贸易关系:反思与展望》、《金融监管中的信息与激励》、《银行信贷与房地产泡沫:对东亚金融危机的反思》等重要作品。
荣誉奖项
项卫星教授因其学术成就获得了多项奖励和荣誉。他的论文《日本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初探》荣获“吉林大学第四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优秀奖”,而《美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初探》则获得了“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他的专著《拉丁美洲金融》不仅获得了“吉林大学第五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还赢得了“第四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此外,他的其他论文如《日本主办银行制度》、《东亚国家的融资体制与金融危机》也分别获得了“吉林大学199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五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等奖项。2006年12月,他被评为“吉林大学师德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