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社会学
传播社会学是传播媒介对社会影响在社会学层面的讨论,是传播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同时也受到社会心理学的显著影响。该学科以人类的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及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关注传播行为与社会建构、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1969年,丹尼斯·麦奎尔发表了《走向大众传播学》,并于1972年主编了《大众传播社会学》,这两部作品标志着传播社会学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
研究领域
传播社会学的研究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涉及大众传媒工具如广告、公共关系、市场研究等的发展及其对社会新事物的催生,以及大众传媒如何影响人际关系、人们的交谈方式、语言标准化等方面。
传播者的研究,重点关注网络媒介兴起后,特别是Web2.0时代以来,传统传媒面临的挑战和由此引发的社会变迁,特别关注传播者的社会属性及其传播方式的差异。
受传者的研究,美国社会学家克拉伯概括了传播工具对受传者的影响,包括形成新的态度、强化已有态度、削弱既有态度以及转变原有的观点。
针对大众传媒的批判性研究,旨在探究传播对社会带来的消极、负面的影响。
产生背景
传播社会学的产生源于19世纪中叶商业报纸在美国的兴起,随着人际传播的快速增长,大众传播开始渗透并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20世纪末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大众传媒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传媒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张,单纯依靠新闻学或传播学的角度已经不足以深入理解大众传媒的影响,因此传播社会学应运而生。
主要流派
传播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包括传统学派、批判学派和发展学派。这三个流派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传播活动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各具特色且互为补充。
传统学派
传统学派的研究重点在于受众,强调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代表性理论包括:
媒介依赖理论,由梅尔文·德弗勒提出,认为受众对大众传媒具有依赖性,这种依赖关系是双向的,反映了媒介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合作与冲突。
情景论,由梅罗维茨提出,认为媒体营造的情境会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强调媒体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型塑论(培养理论),由乔治·格伯纳提出,探讨传媒在公共空间中对价值观的选择与整合,以及对主流价值观形成的推动。
模式化理论,由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认为大众传媒提供的行为模式对人的社会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的研究侧重于传媒与权力、意识形态、文化的关联。代表性理论包括: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批评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大众传媒侵蚀民众的革命意志。
政治经济学的传媒理论,探讨传媒与政治、经济制度的联系,尤其关注传播者的角色。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传媒产品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主张对文本内容之外的因素进行分析。
社会需求论,认为大众传播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应适应社会需求。
思想统治权理论,强调大众传媒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中的关键作用。
发展学派
发展学派着眼于传媒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代表性理论包括:
社会进步助推理论,认为大众传媒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施拉姆的观点,强调信息在发展中国家传播的不平衡与拥塞对经济发展造成的阻碍。
参考资料
共识与共鸣:传播社会学的历史关切与未来进路.百家号.2024-11-26
《传播社会学》课程大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务处 .2024-11-26
王佳鹏:传播社会学的想象力.王佳鹏:传播社会学的想象力.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