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清
陈海清,双峰县人,1906年出生。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早期党员之一。曾领导水口山工人运动,并建立工人武装,后这支工人武装汇入井冈山风景旅游区。1928年,在党的六大会议上,陈海清被选举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后来,陈海清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受尽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大义凛然。1929年7月30日,陈海清从容就义。
人物简介
陈海清从小就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走上革命道路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他积极参加中共湘区委和湘区团委举办的党、团员训练班,听取罗迈、肖述凡、夏曦等人的演讲,认真钻研《共产党宣言》、《辩证唯物论》、《共产主义ABC》等书籍。在白色恐怖的艰难岁月里,陈海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坚持革命斗争,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在“六大”会议上,他坚持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瞿秋白左派主义的错误,并积极促进党改正这种错误,表现出了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宝贵的政治品质。被捕后坚贞不屈,为自己的信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人物生平
领导水口山工人运动
1906年2月2日,陈海清出生于双峰县花门镇石龙村的一个贫困农户家庭。1912年,在安乡县经商的叔父陈尧臣回来,发现6岁的放牛娃陈海清站在村里私塾窗边,边听先生讲课,边在地下画写。陈尧臣认定他将来一定有出息,便与哥哥陈良凤商定让陈海清过继为子,并送入安乡的私塾读书。
果然,小海清在安乡读书时就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3年高小,他成绩优异,年年被评为“勤奋好学”。
1921年,陈海清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在此结识了王则鸣、彭平之等中共早期党员,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4年,从省立一中毕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早期党员之一。
马日事变后,陈海清隐居乡里,坚持地下斗争。因白色恐怖严重,各地党的组织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党员惨遭杀害,他在家乡无处藏身,又难以开展革命活动,便跑到外地,找到了临时省委领导人王则鸣等,不久被安排赴常宁水口山,复兴工运。
陈海清历尽千难万险,来到了水口山。当时,水口山也和别处一样,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工人们失业、饥饿,苦不堪言,而反动派刽子手却飞扬跋扈,无所不为……他将悲痛和愤怒化为一股巨大的动力,深入工人群众,寻找革命力量,重整旗鼓,坚持斗争。原来被搞散的工人武装和工会、农会等组织,重新展开了活动。一度灰心丧气的革命同志,被纷纷鼓动起来,复又斗志旺盛,信心十足。他们很快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向矿局夺枪的战斗,再一次建立了工人武装。后来,这支工人武装汇入井冈山风景旅游区,壮大了革命队伍。
当选中央监察委员
在陈海清的组织和领导下,一度低沉的水口山镇工人运动得到恢复和蓬勃发展,陈海清因此被提拔为湖南省委宣传部长兼青年团湖南省委组织部长。1928年春,陈海清任湘西特委军工部长,不久又任醴陵市、浏阳市巡视员。6月,陈海清作为湖南省代表之一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6月25日,陈海清发言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7月1日,他与蔡和森、罗章龙、项英等28名代表提议: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名义,致电国内党中央,提出把反帝运动与反国民党、反军阀斗争统一联合起来,最终达到推翻一切反动统治、建立工农政权、实行土地革命的目的。在党的六大会议上,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设立新的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陈海清被选举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视死如归赴刑场
1928年8月,陈海清在长沙市向湖南省委汇报六大有关情况后,接到上级党组织的命令,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河南省指导革命斗争。临行前,他接到“父亲病危”的家信,在征得组织同意后回乡省亲。哪知此次回家,竟让他的革命生涯嘎然而止。他的外孙李华志是这样描述他被捕经过的:“那天早上,天下着小雨,外公戴着斗笠,穿着蓑衣,与国民党清乡队迎面相遇,被地主豪绅指认而被捕,当即押往湘乡清乡司令部监狱。”
在狱中,陈海清受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大义凛然。1929年7月30日,陈海清从容就义于湘乡市白潭,年仅23岁。刑场上,他面不改色,“神色自若,款款而谈”,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参考资料
【红色潇湘】中央监察委员陈海清:用生命诠释忠诚.三湘风纪网.202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