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俄语: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Есенин,英语:Sergei Yesenin,1895年10月3日-1925年12月28日),苏联抒情诗人、乡村诗人,俄罗斯抒情和意象派诗歌的代表,是苏联诗歌的奠基者之一。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出生于梁赞省康斯坦丁诺沃村(现名叶赛宁诺村)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他五岁开始学习,九岁开始写诗。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1913年,叶赛宁考取沙尼亚夫斯基莫斯科中国人民大学文史科旁听生,并开始与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成员交往。1914年初,叶赛宁与伊兹利亚诺娃结婚。同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在白俄罗斯军队服役。随后出版诗集《扫墓日》,其中有优美的风景诗,也有带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诗。同年和伊兹利亚诺娃离婚。1917年,二月革命后叶赛宁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随后与赖赫结婚,定居圣彼得堡。1919年,他加入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1年,叶赛宁离开意象派。10月与赖赫正式离婚。1922年5月,叶赛宁与邓肯结为夫妻,次年离婚。1924年,出版了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1924年至1925年,叶赛宁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作品。1925年6月,叶赛宁与托尔斯塔娅在莫斯科举行婚礼。同年12月28日,叶赛宁在圣彼得堡的一家旅馆自杀身亡。

叶赛宁在创作中永远保持独特个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同时他具有较大的创造力,在艺术上吸收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艺术流派之长,并从民歌中汲取了拟人与拟物的手法,形成独具一格的叶赛宁意象体系和诗歌美学传统;此外,创作时经常巧妙运用象征和通感的手法,还善于运用色彩的象征,创作精美绝伦、绚丽多彩的风景诗和抒情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自然意识,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完全融合,情景交融、物我混合、浑然一体,是那种对自然的灵性眷眷不舍的柔情。同时,将“田野的哀愁”通过自然、精巧、富于音乐美和图画美的手法传达给读者;叶赛宁一贯重视形象的更新和开掘,他的意象主义诗歌体系具有四点艺术特色:一是新颖独特的,二是绚丽多彩的色彩象征,三是注重对情感的表达、寓情于各种意象之中,四是诗的音乐性;在创作中还倡导保持人作为人的优良品质,注重对人性本身的剖析,追求人类精神境界的完美和净化,让世界充满爱,使人类与大自然变得更为和谐。总体来说,其诗歌风格主要具有多情、真诚、纯净三个特征。

叶赛宁的诗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浓烈的爱和情,其中固然包含了他对民族传统的景仰、对故乡自然风光的赞叹,对俄罗斯精神、性格的弘扬等。他短暂的一生写了大量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的诗篇,但也写了一些主题朦胧、感情晦涩的颓废诗作。他一生共留下了近四百首抒情诗,十几首叙事诗,两部诗剧,还有一些论文、散文、游记、杂记等,他的许多佳作被谱成歌曲广为流传。叶赛宁独具一格的意象体系和诗歌美学传统,对现代俄罗斯诗歌,尤其是抒情诗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此外,许多国家都有叶赛宁诗歌译本。如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就出版了两套不同版本的《叶赛宁诗歌全集》。英国意大利,也分别于1922、1923年首次翻译介绍了叶赛宁的诗歌作品。而中原地区是从1922年开始,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们,如鲁迅茅盾(茅盾)和蒋光慈等便在报刊杂志上谈论过叶赛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5年10月3日,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出生于苏联梁赞省康斯坦丁诺沃村(现名叶赛宁诺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外祖父经常给他唱一些古老悲壮的歌曲,并在每星期六讲些圣经和圣徒传。外祖母经常出入寺院,家里不断地聚集着一些行脚盲人,演唱些宗教歌曲和其他歌曲,保姆也经常给他讲些农民孩子中流传的故事,这些都对幼年时代的叶赛宁走上诗歌创作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叶赛宁少年早慧,五岁开始学习,九岁开始写诗。1904年,开始上小学。1909年,进入教会师范学校学习。1912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前往莫斯科当伙夫。随后到文化书店当职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1913年,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的活动,在工人中散发秘密的民主刊物。同时在瑟京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并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初,叶赛宁与伊兹利亚诺娃结婚,12月,他们的儿子尤里出生。婚后的叶赛宁厌烦了琐碎的家庭生活,开始夜不归宿,游荡在圣彼得堡莫斯科之间。

1915年,叶赛宁前往彼得堡,拜见了著名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人,随后他又认识了克留耶夫、马克西姆·高尔基、古米廖夫、安娜·阿赫玛托娃等人。1916年,叶赛宁应征入伍,在皇军的士兵医院服役,后来随部队去到前线,同年,和伊兹利亚诺娃离婚。1917年初,叶赛宁因拒绝为沙皇写颂诗而受到惩罚,被调往前线的军纪处分感化营。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同年夏季,叶赛宁给《人民事业》报写稿,常去编辑部,结识了打字员赖赫。随后他们便在沃洛格达省的圣西里尔和圣美多德教堂举办了婚礼,定居圣彼得堡。婚后赖赫利用稳定的收入保证叶赛宁的创作,但叶赛宁没多久就开始酗酒、彻夜不归,还对怀孕的赖赫施暴。

1918年,叶赛宁则远走莫斯科与一群单身汉合租公寓居住,每天的生活就是酗酒、女人和写诗。同年3月初,叶赛宁同赖赫随人民委员部到莫斯科定居。后来回故乡参加的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成员接近。1919年1月至2月期间,叶赛宁提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这也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同年1月30日,他在马里延戈夫等人发起的意象派宣言上签了名,并被推崇为意象派的领袖,其作品也经常在意象派的刊物上发表。随后,与马里延戈夫合办书店。1920年,与拉伊赫感情破裂,赖赫怀着身孕离开叶赛宁。

1921年10月,赖赫与叶赛宁正式离婚,期间结识了美国来的舞蹈教师邓肯。邓肯业余时间喜欢与流浪的作家、诗人和艺术家们混在一起,她在莫斯科流浪艺术家聚集地与叶赛宁相识和相恋。1922年5月2日,二人结为夫妻。登记结婚不久,两人便携手周游欧洲与美国。10月,二人抵达纽约,因叶赛宁来自莫斯科,以及邓肯发表一系列拥护苏维埃政权的言论,二人遭到美国政府的迫害。1922年底至1923年初,叶赛宁、邓肯在美国连续遭受迫害,邓肯的巡回演出被迫停止。同时政府取消了她的美国公民资格,最后勒令他们俩立即离开美国,随后两人辗转法国瑟堡、巴黎等地。后来叶赛宁酗酒,并在酒后殴打邓肯,夜不归宿。1923年,邓肯孤身返回美国,二人婚姻随之结束。

1924年,叶赛宁启程赴高加索,游历梯弗里斯、巴绕、巴库等地,在高加索一直住到第二年春天。1925年6月,叶赛宁与托尔斯塔娅在莫斯科举行婚礼。但婚后的叶赛宁却厌倦了和托尔斯塔娅在一起的生活,认为婚姻生活消磨了文学激情。他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招人来家聚会或者离家不归,这段婚姻维持到叶赛宁自缢身亡。

创作历程

1910年,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开始创作,当时仅有十五岁,已经能够创作出成熟的诗文,这一年发表的《夜幕降临,露珠》《在白菜地的垄上》《冬天在呼喊,在唱歌》等抒情诗。1911年至1913年,先后创作出《在野丹菊的花丛里》《野很黑,难入睡》《我的生活》《夜》《星》《一去不再来》《诗人》《水滴》等抒情诗。

1914年,叶赛宁首次在报刊上发表抒情诗《白桦》,随后发表《铁匠》,此后他的作品不断刊登在莫斯科的期刊上。1915年3月,前往圣彼得堡拜访诗人勃涅克,后来被介绍与戈罗杰茨基、作家穆拉舍夫,并参加戈罗杰茨基创办的文学团体“美丽”,他的作品开始在彼得格勒的报纸杂志上发表。夏天,他回到家乡康斯坦丁诺沃,并创作出中篇小说《雅尔》。11月,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该诗集收集了他1910年至1915年期间的作品。191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扫墓日》,其中有优美的风景诗,也有带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诗。这本处女集使诗人博得了极大的声誉,成为俄罗斯诗坛一颗光耀夺目的新星。

1918年,为纪念十月革命一周年,叶赛宁与格拉西莫夫等诗人共同创作《颂歌》,随后诗集《天蓝色》《变容节》《农村日课经》相继出版。1919年,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一个流氓的自由》。1920年,开始撰写论文《生活与艺术》,批判意象派的唯美主义观点。这期间创作出抒情诗《秋风萧索,猫头鹰叫》《四旬祭》《一个无赖汉的自白》等抒情诗。1921年,他离开意象派。出版了诗集《一个无赖汉的自白》,随后开始创作诗剧《普加乔夫》。

1922年10月,因叶赛宁厌恶美国的生活方式,开始构思《黑影人》以及反映他在其他国家感受的诗剧《恶棍的国度》,并在国外出版《叶赛宁抒情诗和叙事诗集》(第一卷)、《普加乔夫》。1923年,叶赛宁诗集《一个爱惹事的人的诗》出版。8月叶赛宁、邓肯回到莫斯科,随后在报上发表批判美国生活方式的特写《铁的密尔格拉得》。

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1924年至1925年,叶赛宁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以及《给母亲的信》《故乡行》《给一位女子的信》《二十六人传奇》《母亲的来信》等抒情诗等。

1925年12月28日,叶赛宁由于精神忧郁、感情极度矛盾,他在宁格勒的一家旅馆割腕用血写下诀别诗《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吧》,最后抑郁症发作,无法控制自己而自缢身亡,年仅三十岁。

主要作品

出版作品

中文版本

参考资料来源:

代表作品

创作特点

创作手法

叶赛宁是个气质独特的诗人,他在创作中永远保持着不寻常的诗人个性,从不改变自己天赋的面貌。忧郁和诚挚是其最突出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使得诗歌附着上淡淡哀愁的色调,构成叶赛宁式的抒情模式,从而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同时,他具有巨大的创造力,从构思到形象,既不因袭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他在艺术上广采博收,集中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艺术流派之长,并从民歌中汲取了拟人与拟物的手法,形成自成一格的叶赛宁意象体系和诗歌美学传统;他的诗歌意象从不追求怪奇诡异、虚饰雕琢,也不扑朔迷离。他的创作既要捕捉生活旋律,又要找到打开人们心灵的“钥匙”。

叶赛宁创作时经常巧妙运用象征和通感的手法,还善于运用色彩的象征,创作精美绝伦、绚丽多彩的风景诗和抒情诗。在叶赛宁的诗中,黄色、红色、黑色等色彩通常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蓝色是叶赛宁典型的色彩象征,标志着诗人对心灵宁静的渴望和企盼;红色或金色是光亮色彩的形象,烈火、闪电、霞光、旗帜等,则象征着生命力与革命的热情;而黑色在诗人的笔下代表着厄运及郁闷、沮丧和痛苦的心情。通过丰富的色彩运用,诗人所再现的物质世界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犹如一幅幅象征派的图画,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自然主题

1917年之前,叶赛宁的思想和认识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通过对家乡静态元素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出了很强的自然意识。对叶赛宁来说,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美的,充满生命力的。在他的笔下,自然界的一切都富有生命和个性,不论花朵还是夜空,都成为抒情主人公的交谈者。在他的诗中朝霞变成了小猫、心爱的姑娘的手臂变成了天鹅、明月变成了马驹、露水晶莹的花草树木也都说起话来。而诗人的声音同它们的声音融汇在一起,和谐共鸣。

他的家乡梁赞地区傍靠的浓郁的大森林,清澈的奥卡河,丰饶的黑麦田和美丽的青草地在叶赛宁心中孕育了诗情画意,对于大自然特别敏锐的感受使他出色地捕捉到了俄罗斯的乡土气息,用清新优美的风格描写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物象,赋予大自然以人格化的特点,把它作为人的思想、情绪的象征,与人的心灵息息相通,把大自然的美与他心中的恋乡爱国之情融为一体,表达出对祖国和家乡如痴如醉的深切感情。

他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完全融合,情景交融、物我混合、浑然一体,是那种把自己的手指接在树枝上的沉醉,是那种对自然的灵性眷眷不舍的柔情。同时,由于他不恰当地把城市的工业文明与农村的田园景色对立起来,惊恐未来的“机器王国”会征服乡村、破坏自然,也由于他对大自然宗教般的热情。所以,他的诗中总是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在思想上,这是他的局限,但在艺术上,则是他独具魅力之处。这种“田野的哀愁”是通过自然、精巧、富于音乐美和图画美的手法而传达给读者的。作为苏联20年代抒情诗的圣手和意象派诗歌的代表,叶赛宁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意象的开拓上。他笔下的意象总是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田风味,而且总如变幻万千的大自然本身一样,一个个意象源源而来、浑然天成。另外,叶赛宁还善于捕捉那些富于色彩的语言,在诗中加强直观的视觉感受。

意象主义

叶赛宁一贯重视形象的更新和开掘,认定它是人与大自然的主要结点,是开启人的宇宙殿堂般心灵的钥匙。他擅长用意象来代替语言表达的细微的感情色彩。他的诗中的每一个意象所包含的特定的象征意蕴彼此联系,只有放在他全部作品的上下文中理解才能彻底领会其深刻含义。他的意象主义诗歌体系具有四点艺术特色:一是新颖独特的修辞手法;二是绚丽多彩的色彩象征;三是注重对情感的表达,寓情于各种意象之中;四是诗的音乐性。他特别强调意象的生活之源,认为诗歌应深深扎根于生活,这也正是他的诗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根源所在。他的诗比喻新奇、联想大胆,同时他从象征派那里学到了高超的象征和通感等手法,并加上了自己的特性。 他善于表现自然风光的美,表现农村的朴素的美。自然物象在其诗中通常变成意味深长的意象

倡导人性品质

叶赛宁在创作中还倡导保持人作为人的优良品质,注重对人性本身的剖析,追求人类精神境界的完美和净化,让世界充满爱,使人类与大自然变得更为和谐。他的诗歌表现了俄罗斯人那股不安分、勇敢无畏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向往和平,反对战争,期待着各民族间的敌对将会消亡,人类的话语将汇合成一种语言的时代的到来;他的诗歌还展示了诗人富有同情心的仁慈、善良的品格,勇于“吐露心曲”的坦荡胸怀,为祖国分忧、为他人感受痛苦的自我牺牲的气魄。

风格特点

叶赛宁的诗歌风格主要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多情”,叶赛宁生性多情与许多女人有过深深的交往,先后结过三次婚,一个接一个的爱情会在叶赛宁的诗中留下印记,他的一些著名的爱情诗就是献给这些女友的,将爱情当做了他最主要的诗歌主题之一。然而,叶赛宁的多情,还不止于爱情,他还把自己硕大的爱心投向了俄罗斯的大自然,投向了故乡的山水、草木乃至动物。

二是“真诚”,叶赛宁的真诚,首先是对诗的忠诚,这使他获得了崇高的荣誉,同时也使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忠诚于诗而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了他的灭亡,也许是对诗的执著使他难以再接受现实中的其他(自杀),也许是现实难以容忍他的这一极端的忠诚而决定“消灭”他(他杀);其次表现在他对乡村的眷恋上,他对故乡大自然的一片真情却是始终不渝的。在革命后“富农的”乡村成了被改造的对象时,叶赛宁仍深深地眷念着乡村的一切,并在自己的诗中毫无保留地坦白了这一切;最后,叶赛宁的真诚还体现在他对于自己心灵坦诚的暴露上。叶赛宁的个人生活曾经是十分放纵的,他酗酒、调情、斗殴,这既是俄罗斯诗人常具有的放浪传统和俄国男人的不羁天性在叶赛宁身上的放大表现,也是都市的不良生活作风的影响和诗人的一些狐朋狗友有意逢迎的结果。但是,与那些沉酒其中而不能自拔的朋友们不同,叶赛宁不停地在诗歌中进行忏悔,在通过创作拷问自己的良心。

三是“纯净”。叶赛宁的诗是忧伤的,无论是写即将“逝去”的自然的美,还是写欢乐然而难以持久的爱情,叶赛宁的诗都带有一种深深的哀愁。但人们常说这是一种“纯净的忧伤”,因为其中的忧伤似乎是透明的,它引起了人的同情,却不会让人消沉,还能让人从中体味出一种美感。这一情感与俄罗斯自然所体现的客观情调结合得如此完美,使人觉得叶赛宁和他的诗,就是俄罗斯的自然本身,就是一片宁静、优美而又忧郁的秋天的白桦林。叶赛宁的诗又是歌唱的,他的词淳朴、简洁,它的韵律流畅自然,与俄罗斯的民俗音乐非常接近,无怪乎叶赛宁的百余首诗作都被人谱上了曲,已在俄罗斯被广泛地传唱。叶赛宁诗歌的精灵,正是这种“罕见的忧郁型’的色调美和带有淡淡哀愁的音乐美”。

人物关系

人物影响

精神影响

叶赛宁这位杰出的抒情诗人,以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感染力将人们引向了一个美妙的诗歌世界。无论是在“最纯洁、最完善的抒情意境的深度方面”,还是在“艺术家本人完全溶化于抒情的光辉与洪流的程度方面”,他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诗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浓烈的爱和情,其中固然包含了他对民族传统的景仰,对民俗音乐韵味的采,对故乡自然风光的赞叹,对人民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俄罗斯精神、性格的弘扬等。

作品影响

俄罗斯著名诗人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以其短暂的生命周期创作了近四百首优秀的抒情诗、十多部叙事诗以及诗剧等。他的诗歌形象丰富多采,艺术形式别具一格。情感真挚,使人动容,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叶赛宁的作品,尤其是其乡村抒情诗已被公认为俄罗斯诗歌宝库中的明珠,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文学开始解冻,政治高压得到极大缓解。20世纪50年代起苏联诗坛提出了恢复永恒主题的主张,创作开始倾向表达普通人的命运、生死、爱情、人性与自然美,人道主义以及人在自然界中的自我认识等。而叶赛宁的抒情诗正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杰作,引起了普通民众的思想共鸣和广泛接受。此间叶赛宁的著作被重印,诗人的作品被改编成话剧、歌剧、芭蕾舞 剧。作曲家格奥尔基·斯维里多夫还创作了一部纪念诗人的大型声乐交响诗《怀念叶赛宁》。自1955年后,苏联几乎每两年就出版一本叶赛宁诗选或全集,很多名篇甚至被选进了中小学俄文教材。

国际影响

其他国家

叶赛宁的诗歌在世界范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国家都有叶赛宁诗歌译本。如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就出版了两套不同版本的《叶赛宁诗歌全集》;英国意大利,也分别于1922、1923年首次翻译介绍了叶赛宁的诗歌作品;1923年,日本翻译出版了叶赛宁诗选的单行本等。这些国家几乎都是翻译与介绍同时进行。

中国

中国则是先介绍诗人,后翻译其作品。中国读者第一次听到叶赛宁的名字是通过愈之先生于1922年介绍十月革命后苏联文学的文童《俄罗斯新文学的一斑》(《东方杂志》,第19卷第4册)。愈之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肯定了叶赛宁的诗剧《普加乔夫》的革命现实意义。从时间上看,这与最早介绍叶赛宁的欧洲国家是同步的。后如鲁迅茅盾(茅盾)和蒋光慈等便在报刊杂志上谈论过叶赛宁。1927年蒋光慈最先翻译了叶赛宁的几首诗。随后陆陆续续有多位名家,如夏衍(夏衍)、戴望舒常任侠黎央戈宝权等都曾译过叶赛宁的作品,这样一直持续到1947年。

文学地位

20世纪20年代,评论界对叶赛宁在苏联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有了较高的认可,马克西姆·高尔基阿·托尔斯泰称他为“俄罗斯的大诗人”、“最大的诗人”,绥拉菲莫维奇赞美他为“大艺术家”,《真理报》虽然批判叶赛宁的政治倾向,但也客观地 强调他是“唯一真正的抒情诗人”。50年代中期之后,文艺评论界对叶赛宁诗歌的杰出艺术成就已没有任何分歧。与此同时,对叶赛宁在苏联文学史上的地位评价却与日提升。

1961年,阿谢耶夫开始将叶赛宁与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相提并论,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还第一次使用了“民族诗人”这一称呼。至20世纪70年代,库林尼奇提出了叶赛宁对苏维埃诗歌的贡献问题,用了“奠基者”这一词汇,沃尔科夫、普罗库舍夫相继出版专著研究诗人的艺术成就。叶赛宁作为苏联诗歌波特兰开拓者队的地位被逐渐确立。维库洛夫、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鲁勃佐夫、齐宾、菲尔索夫等年轻诗人纷纷效仿叶赛宁的创作。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崛起的“轻”派诗歌所继承的正是叶赛宁的诗风。至20世纪80年代,“叶赛宁传统”和“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传 统”作为苏维埃诗歌发展两大源流的地位,得到评论界的广泛承认。

后世纪念

人物评价

与其说叶赛宁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架风琴,是为了诗歌,为了倾吐绵绵不绝的'田园的忧伤,对世上一切生物的爱,和对人们具有的仁慈,被大自然所特别创造的一架风琴。叶赛宁不会从我们的现实中被勾销和隐匿,在他的诗歌中具有新与旧不可调和的分裂的鲜明的和戏剧性的标志。(马克西姆·高尔基评)

叶赛宁是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歌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现象。叶赛宁的音韵放射着俄罗斯土地结构中所特有的那种矿物的神奇光彩。叶赛宁的诗歌是俄罗斯大自然,俄罗斯语言(包括童话、歌谣、乡村民歌、谚语和俗语、远古时代部分流传下来的咒语、哀歌、仪式歌曲)所独有的产儿。(俄罗斯文艺评论家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评)

叶赛宁的风景诗的地位,在他的作品为现代大都市的迷宫取代了。一个当代人孤独的灵魂在这个迷宫里迷失了方向,破坏了道德,他描绘的正是这种灵魂激动的,非人的悲惨状态。(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评)

叶赛宁的诗作展现出了清新、干净和激越的风格特点。(俄罗斯诗人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勃洛克评)

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和叶赛宁是同一时代的两位诗人,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迎接了十月革命。马雅可夫斯基从未来主义群体中脱颖而出,积极投身革命,创作了大量歌颂无产阶级胜利的诗篇,其诗作具有不朽的价值。而叶赛宁则从意象主义群体中走出,他以旧俄罗斯农民的视角,怀着对革命到来的复杂心情迎接了历史巨变。他的诗作充满了哀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叶赛宁的诗作反映了他对旧俄罗斯的依恋,他立足于土地,深情地表达了自己的理念和情感。(中国当代作家艾青评)

叶赛宁对十月革命持反对态度,他的生活方式放荡不羁,因此其思想受到官方的谴责。官方将叶赛宁称作“富农”诗人,并禁止重印他的作品。然而,审查制度并未削弱他的名望;实际上,有评论家认为他是20世纪国内外最受欢迎的俄罗斯诗人之一。从某种角度看,叶赛宁的个人命运象征着过渡时期的俄国。他的一生见证了祖国从农业社会向复杂工业国的转变。叶赛宁的诗中反映了过去与新兴事物之间的矛盾,以及对革命期望的幻灭。这些或许是他作品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原因。与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不同,叶赛宁拒绝与十月革命妥协,持续公开批评政府,从未减弱其诗歌的活力。(美国作家弗兰克·麦吉尔评)

人物轶事

朗诵诗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叶赛宁常常穿着绸衬衫,以“来自民间的勇士”的身份出现在圣彼得堡的沙龙中,朗诵和表现自己的诗章,有时还唱着民间小调。叶赛宁在彼得堡看到的第一个诗人是勃洛克,并受到他象征主义的影响。

红颜知己

1920年底,叶赛宁与赖赫的婚姻亮起红灯,叶赛宁终日酗酒,情绪颓废,周末在莫斯科市中心的一家咖啡馆里读诗,引起宾尼斯拉夫斯卡娅的注意,两人因此而相识。他俩熟识之后,叶赛宁常在她家借宿,宾尼斯拉夫斯卡娅爱上了叶赛宁,毛遂自荐担任他的文学秘书,替他跑出版社送稿件和领稿费,也管理叶赛宁的生活,如限制他喝酒等。叶赛宁婉言拒绝了宾尼斯拉夫斯卡娅的爱,理由是自己无法控制家暴,不想伤害她。1922年5月2日,叶赛宁和邓肯结为夫妻对宾尼斯拉夫斯卡娅造成巨大伤害。她患上了精神症,被迫住院治疗,但内心深处一直期盼叶赛宁回归。

自缢身亡之争

关于叶赛宁的意外去世,有学者认为是自杀;有学者认为是他杀;还有一种观点是意外事件。其说法众多,并无定论。有观点认为叶赛宁时自杀的,莫斯科曾经出版了一本名为《叶赛宁之死———卷宗、事实和推测》的专著,里面刊登了1993年6月28日,关于叶赛宁自缢现场的鉴定结果。结果表明:原“安格列杰尔”旅馆的房间高度,根据当年现场照片的显示,不高于3.52米,身高168公分的人借助150公分高的物体,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将直径为0.6—1厘米的盘绞绳索(麻绳、棉绳或者丝绳)固定在距地面3.58米,直径为3.7厘米的水管子上。并且,从绳索的承重度上分析,悬挂一个100多公斤人的身体也绝对没有问题。

俄罗斯文学界有一批人认为叶赛宁不是自杀的,一种说法是在“安格列杰尔”旅馆那条垂直的水管子上是根本不可能自缢的。因为水管子上是光滑的,皮带总是滑下来;第二种说法是叶赛宁要想自己把自己吊到近4米高的天花板上,是绝对办不到的事情;还有人从莫斯科有关部门提供的叶赛宁尸体的照片上,根本看不到一条脖子上的缢痕。

参考资料

谢尔盖·叶赛宁 Sergei Yesenin.豆瓣.2024-05-09

回望俄国文坛|诗人叶赛宁的四段婚姻.法治周末报.2024-05-09

..2025-04-15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人民融媒体.2024-05-09

重探叶赛宁之死.光明网.2024-05-22

..2024-05-16

叶赛宁:大自然为诗歌创造的器官.光明网.2024-05-22

谢尔盖·叶赛宁 Sergei Yesenin的全部作品 (20).豆瓣.2024-05-09

..2024-05-16

《夜》(叶赛宁)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微信公众平台.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