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汾阳村

汾阳村

汾阳市村位于福建省仙游县大济镇北部地区,历史上曾被称为汾阳。该村大部分居民姓李,约占总人口的70%。明朝时,李姓族人从凤山勋阳自然村迁移至此,因此村庄得名“汾阳”。此外,该村还被称为下汾阳。

历史沿革

1949年末,接岱自然村从度尾划归大济镇管辖。1955年,泗洲自然村从尾坂乡并入汾阳乡。2000年11月,虎垅等四个村民小组独立出来,成立了虎垅村民管理委员会,隶属于大济镇。截至2010年,汾阳村共设有16个村民小组,拥有964户家庭,共计3550位居民,其中男性1827人,女性1723人。耕地面积约1500亩,森林覆盖面积达到2890亩。汾阳村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叭船顶山,北依五楼山,西靠五楼山和东山,大济溪穿村而过,水质清澈。宋明时期,蜚乌街已形成小型集市,成为交通枢纽。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提升。1954年,兴建了兴山渠,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1958年底,建设了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剧院和容量为6万立方米的山塘。1959年,汾阳夜校因其出色的办学成果,被评为“全国先进铁民校”,吸引了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等领导前来考察。该校负责人李瑞玉也因此获得了省级和地区的业余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1967年1月,村民们自发修建了汾阳水库,水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坝高13米,有效灌溉农田约300亩,使得汾阳村的旱涝保收率达到90%以上。得益于地势平缓、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的地理条件,汾阳村历来适合种植水稻、甘蔗番薯、花生等多种作物。仙游糖厂的小型铁路直达蜚乌,方便了甘蔗的运输,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村民开始大规模种植蘑菇,利用丰富的菌种资源,增加了家庭收入。同时,许多村民外出务工或经商,促进了村内建筑的更新换代。1995年,为了提高教育水平,村民筹集资金70万元,对汾阳小学进行了翻新,新建了一栋三层混凝土结构的教学楼,总面积达850平方米。同一年,开通了连接蜚乌和接岱的村级道路,长度约为2000米,宽度为4.5米。1998年,投入25万元拓宽并硬化了通往汾阳市的道路,并铺设了水泥路面。2010年,汾阳村内的四条主要道路均完成了水泥路面改造,总投资额为70万元。此外,还拓宽了蜚乌至度尾圣山东洋村的道路,全长2.67公里,并铺设了水泥路面,总投资接近100万元。各个自然村安装了150盏路灯,提升了夜间照明条件。村委会大楼也进行了整修,投资总额为12万元,使村部面貌焕然一新。

自然地理

汾阳村地处山区,东部毗邻叭船顶山,北部紧邻五楼山,西部则靠近五楼山和东山。大济溪贯穿整个村庄,为村落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经济发展

汾阳村的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以种植水稻、甘蔗番薯、花生等农作物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村民逐渐转向其他产业,如蘑菇种植和劳务输出,这些变化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社会事业

汾阳村重视教育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1995年,村民集资改建了汾阳小学,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此外,村内道路网络不断完善,实现了村内主干道的水泥路面全覆盖,大大便利了村民的生活。

人文古迹

汾阳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后埔、桥头两个自然村曾作为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在民主革命时期,黄国璋、黄爱群、刘佐周、陈新献等革命先辈在此开展了广泛的革命斗争。村内还保存有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包括美茶岩、慈云堂、湖仙堂、青山新祠、蜚乌宫、锦龙宫、锦山宫、南山寺、马宫、岺头宫等,见证了汾阳村悠久的历史。

获得荣誉

2021年11月,汾阳村被列入“福建省卫生村”拟命名公示名单,体现了该村在环境卫生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参考资料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大济镇汾阳村.博雅地名分享网.2024-09-16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大济镇汾阳村.福建都市圈.2024-09-16

仙游大济汾阳村:发展文旦柚产业 助力贫困户脱贫.莆田东南网.2024-09-16